返回

闺女好辛苦 上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3章(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小童眨着眼表示好奇,只听贺毓秀摇头叹道:"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理,六岁幼女都知,贵游子弟,却多无学术!"

    小童似懂非懂,贺毓秀伸手摸了摸他的头,提笔在晏雉的文章上,写下批注"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

    写罢,将笔一抛,对着门外丫鬟道:"去与阿郎道一声,贺某已决定收大郎与四娘为徒。"

    门外丫鬟虽有些吃惊,仍忙不迭往主屋去了。

    小童凑过去瞧案上文章,好奇道:"先生,晏家四娘当真这么聪明?"

    贺毓秀低头,看着薄纸上略带稚气,却隐隐已显露娟秀的字迹,长叹一声:"此女早慧。"

    晏雉会被收徒,已经是众人意料之中的事了。

    出人意料的,是贺毓秀居然没看中二郎,反倒是看中了大郎。

    晏暹并非是不喜原配所生的两个嫡子,相反,他对这两个孩子也是十分疼惜的。只是他一直都希望,长子该继承家业,次子能入仕为官,幺子若有出息最好,实在不行也不妨自由一些。

    再者,另一方面,熊氏这个续弦,不过是对外说的好听的。晏暹反倒是习惯了和管姨娘这样如同寻常夫妻一般的生活,若非外人反复询问何时续弦,他也不会想到再将熊氏娶进门。

    是以,他以为该继承家业的适合科举入仕,认定能入仕为官的却最善经商,就连最不起眼的四娘,也入了贺毓秀的青眼。

    晏暹有些吃惊,可接过贺毓秀递来的四篇文章后,顿时明了了。

    管姨娘虽想再通融通融,却被晏暹拦了下来,命女婢先扶姨娘回屋。而后这个一贯话不多的男人,第一次和人推心置腹地说了一番话。

    两个年岁相当的男人,在屋内谈了很久,最终贺毓秀应下,除收徒外,他也会教授二郎和三郎,但仅限于科举上的东西。

    晏家在东篱当地是很有名望的。晏家子孙的拜师礼,自然也不会太简朴,毕竟松寿先生名声在外,若是太过简朴了,难免让人觉得看轻了先生。

    晏节和晏雉二人被沈宜勒令需得庄重衣饰,遂在拜师当日,兄妹二人皆穿着端正,显出一份敬重来。

    因为名声的关系,晏氏旁支自然也是不愿错过这么一件好事的。接连几日,都有人带着子女上门,企图也能入了松寿先生的青眼。

    贺毓秀颇有些头疼,最后,同晏暹商议,由晏家出面,在东篱城中买下一处宅子,专门用来开设私学,并聘请城中别的先生一同教学。

    这样晏氏子孙皆可入学,只需按着平日在别处上学那样,按时缴纳束脩便可。

    至于上课,松寿先生表示,他会酌情考虑多为学生上几堂课。

    拜过孔孟二贤后,行三叩首之礼,待喝过茶,这徒弟便算是正式收下了。

    围观拜师礼的晏氏旁支难免心里有些酸涩,但见本家二郎和三郎神色寻常,便也不好在脸上表露出什么来。

    而这时,贺毓秀清了清嗓子,训话道:"你兄妹二人可知,为何读书学问?"

    晏节答:"欲开心明目,以利于行。"

    贺毓秀颔首,又道:"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不失一艺,可自谋生计。"他这一句是对着兄妹二人说的,后头一句却分明是单独对晏雉所说,"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失所,无人庇荫,就该自己设法了。"

    晏雉身子一震,却是明白了他的意思。

    这世上,没有永远的庇护,她今日所学的一切,为的是日后无所依时能有自保的能力。

    贺毓秀无愧于他的名声。

    不光是能文能武,即便是风花雪月的本事,也够兄妹俩学上一手。

    按着别人家小娘子的教育,这个年纪,理当是学《幼学》、《弟子规》一类的东西,至多不过是再加上些女四书。

    可贺毓秀偏偏不教晏雉这些,反倒是让兄妹俩平日里一同上课,即便是学的内容,也无出一二。

    不同的,大概就是晏雉还需要跟着沈宜学一些小娘子们理当会的技艺,比方说女红。至于游艺,有松寿先生这样的个中好手在,沈宜自问还没那个能耐去教四娘。

    上一世,晏雉没能遇到贺毓秀,只因为那时候的她,顽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