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朕不是这样的汉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分卷阅读182(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百姓的生活极为困苦,虽然不至于饿死人,但也颇为艰难了。

    降税确实是一项德政,但之前朝廷也不是吃饱了闲着没事干加税的。

    之所以会加税,是因为朝廷钱不够花的啊!

    这些年朝廷征伐南陈,对抗北朔,哪一样都是耗资巨大的工程。再加上可缴纳赋税的田亩减少,所以不得不加税。

    朝廷钱不够花,除了战争太花钱之外,最重要的原因是可缴纳赋税的良田面积逐渐减少。这是个很悲剧的问题,战争还有停下的一日,但是良田减少,就只会越来越少,越来越快。

    良田为什么减少?因为都被豪族门阀兼并去了。而豪族门阀都是不用交税的。

    这样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可缴纳赋税的土地越来越少,朝廷为了维持开支,只能再次加税,加税让百姓无法苟活,只能选择破产,田产被豪强兼并,而自身发卖为奴。

    被豪强兼并的田产是不用交税的,而奴婢也是不用服徭役的。朝廷再一次陷入贫穷的深渊。

    分析一个王朝的灭亡,经常是君王无道,奸臣祸国。实际上,真正因为这个原因而灭国的极少,大多数都是社会矛盾和经济矛盾积累到了一个爆发点,除了一场革命和杀戮,将生产资料重新分配之外,别无出路了。

    东汉末年,土地兼并到了何其酷烈的地步呢?豪门田产无数,甚至有数个县的所有田地,都归一户豪强所有的极端现象出现。而田上所有百姓,都是该豪强的佃户奴仆。

    朝廷所委派的县令,到了该县,治下子民只有一户人,甚至还只是一户的n分之一,呵呵,你让这样的朝廷和官员怎么治理地方?

    明朝末年也是如此,门阀世家占据了大批的田产土地。尤其科举取士,官员都是可以免税的。交税的重任负担在了越来越少的平民身上。三饷加派更是天怒人怨,所以才会有百姓揭竿而起。

    大周立国已经近百年了,正在向着这个不可摆脱的历史怪圈滑落。但还不到无可挽回的地步。

    但是如何挽回?禁止买卖土地?甚至勒令富豪之家腾退田产,释放奴婢?呵呵,不好意思,秦诺觉得自己的小命还是挺贵重的,不想直接丢掉。

    历史上还真有人这么干过,就是王莽!结果呢?他的改革不仅没有缓和地方矛盾,反而将整个国家闹得一团乱。自身覆灭,还要留下万世骂名。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最好的法子,还是雍正年间实行的官绅一体纳粮。奈何如今的皇权衰微,秦诺敢保证,自己要是提出这样一条税率改革,绝对会得罪所有的贵族,下场只有被掀翻下台。

    左思右想,他只找到了这一条路。

    降税,降低赋税,百姓能活下去了,那么谁还会发卖土地,发卖自身呢?毕竟人活着,都不想当奴隶。

    而降税带来的空缺,由商税来补足,或者自己内库的生意也行。

    商税也不是那么好征收的,如果全国范围内征商税,很容易演变成地方酷吏搜刮百姓的恶法。

    秦诺从来没有高估过这个时代官员的节操,宋朝时候,王安石变法的青苗法,原本是由政府出面,借贷百姓的好法子,可以阻止百姓因为贫寒而破产,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却变成了地方官员盘剥百姓的酷法。

    古代因为交通落后,通讯阻塞,地方上的官员施政如何,根本无法及时得知,百姓受了冤屈,也无处发声,所以全面征收商税,几乎可以肯定,会变成百姓的新负担,甚至极端点儿的,会让民间的交易行为变成以物易物的原始状态。

    所以秦诺最终的决定是在几个地点实行。古代的商贸,主要借助水利,在几个枢纽城市实行新的商税法,而且不是以税法的形式,借助“银行”这种协助交易的中间机构,以一种更加缓和的方式,来征收赋税。

    昌龙观就是他的试验地,关系重大。

    霍幼娟听着,眼中闪烁起震惊的神情。

    “皇上……”她思虑的半天,竟然不知道该如何评价此事。

    她钟情于秦诺,觉得心爱之人性情温柔可亲,又聪颖通达,但她从来没有想过,他还有这么宏伟的抱负和绪。

    靠着银行的存在,消除大部分的欺诈交易,以次充好等奸商弊端。等这些商人们逐渐习惯了,就会发现虽然付出了少部分银钱,但是交易更加安全可靠,还更加方便。

    只会认为自己付钱买服务了。所以不会那么抵触。

    这个时代的人还没有意识到,商贸才是来钱最快的。

    昌龙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