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清穿)远望当归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分卷阅读125(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众人七嘴八舌地说:“恭喜太太,贺喜太太,二爷拿了印章,日后必定要做大官儿啦!”

    堂上的女子不到三十岁,却已经着力摆出一派端庄慈和的态度来,虽然喜悦也仍然端着,温和道:“既是如此,遣人去报给他父亲知道。”。

    大奶奶听了这话,在一旁赔笑道:“太太,要不遣人到宫中告诉莼儿一声儿?”

    太太点头说:“也不必特意遣人告知,你下次进宫时说一声儿便了是了。”

    丫鬟们一齐娇笑道:“看二爷多么活泼生趣,竟在吃自己的手呢!”。

    我回过神来,汗颜地发现我居然真不知不觉把手塞进了口中,赶紧取出,板着脸把身体支撑起来,尝试着用两条腿站稳。该死的,这毯子太软了,鞋底子也太软了,真不好着力!

    我啪叽一声跌了下去,阴沉着脸坐了起来,不再尝试站立。

    这下子,连太太和大奶奶也一起笑起来。

    真是完全没有想到的,我竟然会又从母亲腹中生出来,来到两百多年前的清朝的一个贵族家庭,还成了家中最小的少爷。

    在穿越前,如果有人问我雍正元年意味着什么,那我只能说意味着雍正皇帝登基,我的明莼女神服侍的德妃升格成太后,哪里能想到雍正元年还有我的生辰礼。

    因为是在国丧期间,家里人也只是悄悄为我办了个抓周礼,并没有宴请宾客。

    家里人的关系很奇怪。我是母亲最小的儿子,她生我的时候都四十了,父亲也四十多了。我有一个大哥,还有四个姐姐,大哥是嫡出,姐姐有庶出也有嫡出。爷爷将近六十,可是竟然续弦娶了一房太太,年纪才不到三十。

    我有个姐姐,在宫里。但她到底是做什么的?是妃嫔、是女官、还是宫女?我全不知情。只知道家里人说起她来都是骄傲得很,我隐约听到婢女们议论,我家根基浅薄,之前不过是平民,因为出了这个姐姐,祖父又侥幸得了个差事,因此才升格成小贵族家庭。

    哥哥很想去考功名,想博一个出身,以后能帮到姐姐一点——她毕竟是在吃人不吐骨头的宫里。

    他努力了很久,我也一直试着支持鼓励他,并下定决心自己也要这么做。我很感,就满足到不行。

    大哥把精力投向习武,渐渐荒废了学问。我却还是坚持着看书习字——虽然这在家里人看来只是小孩启蒙而已,我们家没有根基,文官的路比武将的路好走。而且我知道,等到元和帝后执政的时候,我会有大把的机会,我懂科技,我会外文,如果再加上比较好的国文底子,一定能很快得到重用。

    由于对未来有严格的规划和期许,我的日子过得很是不错。清朝的物质生活当然远远比不上后世,甚至我现在还是个三头身的小孩,但在平淡安宁的童年生活中,我却像是找回了在后世很少存在的,真正的岁月静好。

    喜欢玩相机的人都知道,摄影的一大乐趣就是镜头变成了你的另一双眼睛,能从任何人眼无法企及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捕捉猎豹的身姿,捕捉新笋破土而出的一瞬,捕捉荷花薄如蝉翼的花瓣,这种种情状,都能让人看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

    那时候我总觉得,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是变换的,只除了人类。

    然而现在变成了一个小孩子,所有人对我的期待都不过是好吃好睡,世间种种惊心之事都不会穿透房门上悬挂的那一道帘幕,我仰着头看这个社会的时候,突然发现它的种种有趣之处。

    就比如春尽时的飞红,能让二姐愁蹙眉头;就比如姐姐从宫里传出的只言词组,能让老成持重的祖父沉思大笑;就比如三姐试着将喜鹊登枝簪子插入发间,对着镜子忍不住微微而笑,这样不为人知的女儿心事;就比如大哥听说家里人开始给他议亲,惊得语无伦次,反复怀疑“这也太快了吧”的窘态。

    以前的时候,对尘事其实比较厌倦,总觉得金玉败絮才是常态,总觉得世界上没有太多值得期待的人,值得期待的事。

    现在却活得津津有味。

    在封建社会做官,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力知识,还有背景和运气,我也想过可能我这一辈子也只能做个小小官吏,庸碌此生,但这样的人生想来也大有可期许的地方。

    每天写大字读论语观察社会,日子也一天天过去。到雍正五年□将暮的时候,宫里突然来了个大太监报喜——“咱家在这儿给您道喜,万喜呀,府上大小姐册为端嫔娘娘啦!”

    府上?祖父看着三进院落的青砖房,僵滞沉默。

    娘娘?母亲茫然不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