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着椅子扶手,沉吟着说道:“宗藩制度要改,朕已有了腹案,总要完善才可施行。但国家这个样子,不缓解一下,也是万万不成。”
“奴婢省得。”魏大爷用力点头,说道:“权贵侵占,自有朝廷官员处置;宗藩嘛,皇爷就交给奴婢,一定办得妥当。”
朱由校眯了下眼睛,冷声道:“告诉他们,朕在京城修了新的宗人府,谁想来住着看看四方天,就尽管胡作非为。”
“奴婢一定把皇爷的话带给他们。”魏大爷没敢象皇爷那般冷笑,但眼神却表明了他不会心慈手软。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情况随时奏报,外面的风土人情、百姓疾苦,朕都想知道。”
魏大爷躬身领旨,在皇爷的挥手示意下,退了出去。
朱由校待魏大爷离开,伸手拿过一本奏书,饶有兴致地看了起来。
自开始接受民间利国建议后,朱由校并没有现什么人才。当然,时日尚短,基本上也只有京师里的生员知道这个事情。
但这个奏书却引起了朱由校的注意,深为自己的决定而感到骄傲和庆幸。
国子监的学生沈廷扬,今年会试没有取中,按理说就得继续熬着。
可高考没考好,不代表人家没有见识,没有本事,这篇《请倡先小试海运》的奏书,就让朱由校刮目相看。
奏书建议恢复元代朱清所开创的海上漕运,并有较详细的思路,光这个创意和胆气,就非常值得称赞。
创意先不说,为什么会扯到胆气呢,这就要从明朝漕运和海运的激辩说起了。
相较于漕运的诸多弊端,几百年前的元代实施的海运已显现出它的优越性。这一点,也有明朝官员看得出来,并提出建议。
元代实行海运,由太仓的刘家港出,前往天津,顺风时“旬日可到”,效率较高。
而明朝建国后,由于太祖下令“片板不许下海”,海运一时荒废。
永乐皇帝定都北京,重新开海道,但
-->>(第3/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