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暂时居住,直到找到归处。而且,按照在教坊司的年头儿,比照宫女例放全部工资。
如果想改业,可以去织造工坊,也可以自谋出路。
同时,皇帝还让徐姬牵头,组织一个歌舞团,负责管理宫廷俗乐的教习和演出事宜。
虽然还是歌舞娱人,但已不是乐籍贱民。性质已经完全不同,且是去留自便。
毕竟,很多教坊司的人不会别的技艺,从小学的就是吹拉弹唱,强行驱赶进社会,可能要乞讨,甚至会饿死。
既然教坊司已经不存在了,那演出就不单是为官员和皇家。皇帝也将这层意思说明,允许歌舞团在外表演,收取报酬。
其实这也是个过渡,等到歌舞团能够自食其力,皇帝也不准备再养着他们了。
从节约资金的角度看,之前放归了大量宫女,现在又废除了教坊司,确实省去了皇家的不少花费。
北京有东西二院,南京有十四楼,教坊司的废除,乐户的豁贱为良,确实是一件大事。对教坊司的人来说,更是一件天大的喜事。
谁想顶着贱民的标签,谁想承受别人的歧视侮辱,谁不想堂堂正正地做人?谁不想后代有出息,能读书识字,甚至能科举作官?
现在,削籍改良,就全部解决了。尽管传统观念还在,歧视还会有。可在法律上,已与良民一样。
皇帝故作矜持,但心里却十分喜悦。
一道圣旨,改变了多少人的命运,善政善行,让百姓为之涕下,为之感恩戴德。
随手拿过奏疏,翻阅着,并没有什么紧急的事情。辽东军报是随时送来的,皇帝有些心急。
咦?皇帝看到了颜色不同的题本,这是商会上书的标志。显然,他对此的兴致相当高,伸手取过,翻阅起来。
王体乾看着皇爷的脸色,渐渐绽出笑容,显然十分满意。
到底是经历丰富,飘泊于海上生涯的,这个李旦还真是猜到了朕的心思。
朱由校放
-->>(第5/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