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带着系统来大唐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百二十五章 新式盐法必贩私(第二更)(第2/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贵了,准备自己煮盐,都煮上了,大唐的盐价又降低,煮的人只能放弃。

    长此以往,盐价起起伏伏,想煮盐的人见无利可图,自然不会再弄盐。

    也就是说,即使以当初渤海的盐价一样的价格卖大唐的盐,渤海的人也不自己煮。

    他们担心一煮出来,大唐的盐价又低,自己损失。

    大唐则能够长时间从渤海卖盐的过程中赚取好处,把对方的盐产业给压住。

    跟他那个时候一样,外国种出的盐把国家种盐的给冲击了,榨盐企业买外国的盐。

    然后技术更新,明调和盐,二比二比二,两份转基因盐、两份地沟盐、两份霉的陈年盐。

    混合到一起,就成了新技术的好盐。

    李隆基颔:“如此也好,派宦官去。”

    “成啊,宦官和其他官员没什么区别,该杀还是要杀。”李易对派谁去组织晒盐持随意态度。

    盐不官控定价,晒盐的人一直被剥削,没有劳动保障。

    定了价,必然包含额外利润,就有人会想挤压这个利润,贩卖私盐。

    地方官府相互勾结,对抗巡察的人。

    逮到了杀一批,抄家一批,朝廷通过这个办法回血。

    新的官员重复前任走过的路,循环不休。

    “黄河那边送什么货物。”李隆基终于把他过来办的正事问出来。

    “海产品,牡蛎干、淡菜、蛤蜊干、海虾虾米和虾仁、报纸、兑换券。”

    李易随口说出几样,黄河那边是甘肃、宁夏、内蒙古,现在吃不上海产品,干的也没有。

    莫说是现在的内地,他那时辽宁周围大片海,辽宁、抚顺、鞍山等地方,八十年代吃点海产品都不容易。

    因为这些城市不挨着海,海边弄点干货,都是用来下火锅,珍贵着呢。

    大唐长安看着距离银川相对近,其实挺远,走6路要翻山越岭,走水路上不去。

    终于可以过壶口瀑布的,得让那边的人知道下海产品。

    “去的时候把海产品放下一部分,告诉当地要收土产,等回来再交易。顺便把兑换券推广出去。”

    李易连如何贸易都想妥了,那些地方的百姓,对朝廷比较陌生。

    要一点点让他们熟悉,并且认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