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山风云录(我在民国当土匪)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华山风云录】(15)(第3/6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舍近求远,沿途饶了半天,当鞋子都快要磨破的时候,终于见到了高大的石牌路碑。

    到了镇上,林悦悦直说想回我那医馆落脚,但是我没有点头,而是带他们直奔去了青川楼。

    青川楼的掌柜叫张百顺,烧得一手红烧肘子,三个月前我还是大夫的时候,出来吃过一次。

    亏了一路有这两人给我当了向导,我便客气的带着林悦悦和小贺过来了。

    红烧肘子是店里的看家菜,做得比较地道远近闻名,老板本是四川人,听说做肘子用的有四川青川县的冰糖,甘肃康县的豆蔻,陕西紫阳的桂叶,当然还有风雷镇的竹炭。

    肘子放进锅里用文火煨大半天,让肉从里往外烂,再让味道从外往里渗,当端上来的时候,直被我们吃了个一点不剩。

    青川楼的对面就是客店,不过早已经被南来北往的客人订满,最后在张老板的介绍下,我花了自己的最后一笔钱买了个闲置的阁楼,阁楼临街正门朝南,下面临街有两间可以做铺子,再往里走是个小院子,围着院子还有两间房子,并且两侧分别是厨房和茅房。

    临街的上面两间是可以住人的,并且南面就是华山的方向,所以打开窗户可以看见巍峨的几座山峰。

    林悦悦当然显得吃惊,在她看来,我们不过是来玩玩的,顺便能收获一些山下的信息当然更好,实在没必要在山下买一整套房子。

    我当然是有自己的打算的,但现在还不是说出来的时候,不过有了这个房子,晚上的住处也就有了。

    走了一天路,我们几个都很累,便早早各自选了一件屋子休息了。

    白天是开市的大日子,镇子上渐渐火热了起来。

    隔着窗户看不见桥上的字,却看见桥上有人在占地摆摊,有人赶着牛羊往桥下河滩里走。

    平时逢集的时候,四里八乡的百姓就背着山货土产过来了,更何况是一年中开市的大日子,远到从四川、甘肃、河南甚至还有山西渡河而来的人都很多。

    市集有大小,小市开在镇街道路两侧,卖衣物吃食,甜香细软;大市开在河滩以及后山的人稀之处,叫荒场,出售牲畜、木板、药材等等。

    因为地域特殊,风雷镇的集场从来都是热闹红火的,即便在战乱时期,这里也是熙熙攘攘的人,琳琳琅琅的货,各样商品在阳光下排开,衬托着周围的绿水青山,构成一幅繁荣富足的『山林赶场图』,由于地域经济的活跃,甚至都超过了百里之外的渭南市……卖货商人已经在空地划好的摊位上摆好了摊子,不时的有人叫和着,还有的已经举起了招牌旗子。

    他们之中有本地的大户卖药材和土特产的,也有外地的商人过来卖生活必需品的,空地的两边大大小小的摊子,摆了足有一里多地。

    洽谈买卖的人也很多,有的拉着驴车就地买下拉走,也有的谈好价格后下了定金,签订了长期买卖协议。

    为了维持正常的交易秩序,县里加派了保安队下来,配上镇上民团的力量,一直有骑马巡逻的人在道上穿梭。

    出门后,在街上陪着林悦悦买了一些手工小玩意,接着她又要了一串糖葫芦,表现的真就是个黄花大闺女一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十里八乡来镇上的人越来越多,渐渐的人群开始向东涌动,一打听才知道,那里进山的大道旁要摆戏台演出了。

    耐不住凑热闹的心思,我们也随着人群跟了过去。

    华山脚下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石台废庙,弃之不用就成了天然的演出场地,镇上凡是有什么大的活动,或者是庙会都会选在此地举行。

    戏台前已经人山人海围满了人,这是周至秦腔班子在风雷镇进行的第一场也是唯一一场演出。

    秦腔是陕西的第一大剧种,各地的秦腔戏班遂当之无愧地成为陕西文化艺术建设重要的生力军,不遗余力地推动秦腔发展,是秦腔戏班们责无旁贷的使命。

    秦腔团所创演剧目中的音乐唱腔,阳刚壮美,写意抒情。

    既有慷慨激昂、粗犷豪放的气魄,又有轻松明快、缠绵悱恻的特点,具有新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令观众津津乐道,百听不厌。

    其中许多唱段已成经典,被戏迷群众广为传唱。

    周至秦腔班子在陕南的名气很大,几乎家喻户晓,人群中有说他们是教堂里的外国人请来的,说是为了促进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他们教会甘愿为本地百姓做一些贡献,所以出了不少钱请到了名角。

    这山上有教堂,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因为印象中

-->>(第3/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