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山风云录(我在民国当土匪)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华山风云录】(28)(第3/6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中国民众自古以来的生活方式,在古代,室内照明多用豆油灯,富庶人家则用蜡烛。

    豆油灯基本造型为上盘下座,盘内放灯芯,下座盛放豆油或其他植物油作为燃料。

    每到夕阳西下,点燃灯芯,就会发出昏黄的灯光,灯芯燃一会就短了,灯光暗了下来,需要用剔灯竹签及时将灯芯向外拨出一点,灯光才能亮起来。

    灯芯点燃一会儿,就会在火苗头上出现末燃尽的黑色余灰,这就是有些文学古籍里常提到的「灯花」。

    灯芯余灰有时会自动落下,但多数是要用竹签轻轻拨掉。

    第一个是去寻那个姓欧阳的灯油坊,他家的灯油在汉中比较有名。

    打听得知是因其特殊的做法,油是「油桐」树的果实所榨,盛在灯盘里,放两三根灯芯草,拨草至灯盘外,点燃即可。

    他家的独有之处在于,在灯油里按照比例加入了少量的蜡烛油,使得灯油的油品好,并且节约耐用、光线也较之末改良的要好很多。

    山南盛产油桐果,价格低廉加工方便,所以欧阳家的灯油产量很大,而且他家的比例配方是秘方不外传,所以生意特别好。

    可不凑巧的,当我们找到欧阳府上时,他家却出事了。

    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欧阳家只有一个独女,这大小姐欧阳婉儿就成了掌上明珠,但就是这样一个大户人家的公主,在去湖南醴陵探亲的路上,却被人打劫了。

    这欧阳老爷心急如焚可急坏了,沿途发了许多悬赏公告下去,还发话只要寻得女儿下落就赏1万大洋。

    这下城里的人都知道了,于是有很多人自告奋勇,各个冲着那一万大洋,都想早点抓到歹徒领赏,可就是如此,几天下来那欧阳婉儿还是杳无音信。

    欧阳明已经没心思做生意了,眼见着疼爱的女儿没了下落,自然是焦头烂额。

    直到一连三天后,才有人半夜在大门上贴了传票,让他先准备好5万大洋等候下一步通知,并警告他不得报官,不然就撕票。

    针对商人的绑票事件偶有发生,流寇的来历,大多是逃难、避祸的外来流民,他们性冷多疑,根基肤浅,渐渐成了流寇。

    在外边不能伏匿,多潜于周围深山,成为隐患,从治理来说,成为当地政府一件很麻烦、很棘手的事情。

    所以碰到这种事情,即使报官也不顶用。

    可惜那欧阳小姐人才20岁,一定被吓着了,城里认识的人都说这姑娘乖巧心善,纷纷出面想寻回下落,还有人为她烧香祈祷。

    这种风气和风雷镇倒是天差地别,大家的心绷着,也都想干点事,出于做生意的角度考虑,众人商议都愿意帮一把。

    五月,山里天气刚刚回暖,坡上的树林已经郁郁葱葱,巴蜀的暖风为高耸的鲁班寨所阻挡,成为那边频繁的雨水,成为这边浓郁灰暗的阴云。

    男人们窝在火塘前烤土豆,商量着狩猎的事情,女人们用铁片刮削着长了芽的洋芋,准备天晴晒成洋芋片,以解决粮食的不足。

    东门内的赌局「荣聚站」传出赌徒们忘情的吆喝声和叮当的掷骰子声,乌烟瘴气的客栈里塞满了佛坪的赌徒,参赌的有城内的闲人儿,有守城的兵丁,也有不知从哪儿来到哪儿去的「闲打浪」。

    面孔有的熟悉有的陌生,无论熟悉与陌生,只要在赌桌上相遇,用不着介绍,都会成为对手和知音。

    聚赌的人中有门内的几个弟兄。

    我自个当然是没有参与赌博,而是在角落里,不动声色地看着吆五喝六的人们。

    对付非常之人就得非常之手段,那发出绑票信息的人今天就在里头。

    原来是那张传票暴露了这个人的行踪,流寇们不识字,就买了纸请了西城的老者写了字,还威胁一番不得将消息泄漏出去。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老者以前在私塾里给那欧阳小姐教过书,所以第二天这老者就登门主动交代了事情。

    通过他的描述和摸点,我带着几个人找到了这里,然后化装成各色人等混进了荣聚站。

    那个异常生疏的面孔,混在人群里和普通赌徒没啥两样,唯独下巴左侧有一道厘米长的疤痕比较容易辨认。

    猎物已经出现,我们的人也都注意起来,吩咐了守在外面的兄弟,便各自站好了点。

    疤痕脸出来的时候,杜宝来率先带人围了上去,几人不由分说上去就是将来人一顿殴打,然后将他带回了歇脚地。

    

-->>(第3/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