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唐朝工科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十四章 基调(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乡人。这些人,大多都来自河北、山东、江淮等地。收入比一般人高得多,武力值也是如此。可朝廷在辽东,有时候还会招募一些“勇士”“民壮”,用以维持治安。

    对付高句丽余孽,总不能一直用牛刀狂捅,正规军跟菜鸡打久了,也会废。

    马周思量了一会儿,用询问的语气问薛大鼎:“对关老五,是招是抚?”

    “各有利弊啊。”

    一声感慨,道出了薛大鼎的复杂心态。

    沧州是在他手上兴旺发达的,固然背地里的勾当多不胜数,但外人看来,他薛大鼎就是有“经济之才”,否则怎么会调他去中央?

    想郑穗本,不也是在马周麾下混饭?当然郑穗本现在境界高了,暂时不出仕,“以待天下有变”时候,再跳出来,当然什么时候“变”,郑穗本也没谱。不过他和薛大鼎不同,他郑氏有女郎在狗窝里,就算不做官,日子也不会比朝廷大员差多少。

    “陛下在侧,还是镇杀了好。”

    在马周下首的诸多幕僚,有人开口如此说道。

    道理是对的,但马周不可能现在就做出决断,毕竟德州的事情,不是杀一通就了账拉倒。到时候继续按照现在的政策方针,去抽棉赋,去强行用官方定价“掠夺”棉花利润,没有关老五,也会有马老五。

    “杀肯定是要杀的,但……只诛首恶。”

    薛大鼎小心地提了个意见,马周依然是思索的模样,但微微点头,显然认可了一个观点。

    那就是杀。

    不杀人就去安抚,毫无意义,只会让人“得寸进尺”。

    但马周也很清楚,安抚靠嘴炮是无用的,得有实利。让渡一部分“利润”出去,河北那些个观望的“刀客”棉农,才会继续老老实实地种地,而不是钉耙换了枪棒,锄头换了横刀。

    “羽林军已经到了河南?”

    “到了,就在河南,随时都可以奉命进入德州。”

    薛大鼎看着马周回话,心中却是凛然,毫无疑问,宰相可以“怜悯”关永河之流的“怨忿”,但不会容忍他们起来跟朝廷对抗。

    “拟个条陈,某面呈皇帝之后,即可执行。不过弘文阁先行筹备,恩威并举的事体,都是熟络的业务。”

    “是。”

    事情既然基调定了下来,那么感性上的偏帮也就没什么卵用,而是要从这个基调上,去谋求自己的好处。

    薛大鼎的好处,就是“拟个条陈”,毕竟他“熟络河北”,曾经又是沧州刺史,现在更是主持“环渤海高速公路”修建,“地头蛇”嘛。尽管“地头蛇”很多,偏偏选了他,那当然是老天保佑了。

    散会之后,郑穗本找上了薛大鼎:“德州闹事的,怕不止关老五之辈吧。薛公,这次和历朝历代不同,稍有不慎,兴许就是犹如泥沼。”

    “老夫如何不知?”

    和郑穗本说话时,薛大鼎神情相当的严肃,“但是马相麾下,有人已经提了要镇杀,老夫便不能再开口多言。说到底,镇杀关老五,是永远正确的,谁敢反对?”

    官僚是不可能支持暴力对抗自己所在组织机构的民间力量的,哪怕内心是同情的,是怜悯的,但也不能支持。

    你支持,就代表你不忠君。

    “开口的那个,是谁?”

    “看他面善,一时想不起,你刚来,老夫就想起来他是谁了。定州张德立。”

    “张行本?”

    听到薛大鼎所说,郑穗本愣了一下,便道:“没安好心。”

    “河东河北世族出身,不会有人好心好意的。再者,皇帝就算知晓,也不可能真个就去招抚关永河。说到底,谁去闹一闹,朝廷就安抚,长此以往,岂不是谁闹谁吃肉?天下大乱指日可待。”

    听了薛大鼎的话,郑穗本也是一时无语,叹了口气,看着薛大鼎也是眼神复杂:“旧年在河北为官,哪里能想到国朝变化竟然如此剧烈。如今做事,都是如履薄冰,唯恐闹出事端。”

    “以老夫之见,怕是往后事端会越来越多啊。”

    蓦然回首,薛书记很想掐死当年的自己,老老实实做个沧州刺史然后回家含饴弄孙不好吗?偏偏为了做官做大官,勾搭上了某条江南土狗,这下好了,将来要是遇上个厉害的君王,翻出黑历史翻旧帐,怕不是薛家都要被送到西域去吃沙子。

    “那……事到如今,薛公以为,德州局面,可会越趋恶劣?”

    “会。”

    薛大鼎点点头,十分肯定这一点。他来马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