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唐朝工科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十三章 放大的误会(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新南市市监,山东士族大规模大力量的转型,一时间让河南道淮南道,跟油锅一般沸腾。

    这些囤积数百年的大世家,分分钟都能从地底挖出大量融化了的铜钱,还有埋在地窖中的银冬瓜。

    三百斤的银冬瓜,徐州房崔弘道就弄出来三四个,拿来投资海州船坞和海州码头。今年徐州最大头的收益,一是盐,二是奴隶,三是扶桑木料。

    淮南道南北要冲之地,崔弘道光接着保利营造行销家具,就能混的相当滋润,更别说还有见得光的收益。

    纷纷扰扰,也是各种唱腔,但都是为了争夺一口肉食。李承乾东巡亮了个相,固然有李皇帝的嫌弃摆烂,但何尝不是一种试探。

    山东士族的表演一丰富,流浪一年的李承乾,就被召回长安,然后在东宫做了个宅男太子。

    而同时进行的,就是西征凯旋之后,大总管侯君集交出君权,卸任兵部尚书一职,升任吏部尚书。

    如果没有君臣那场太极宫谈话,那么这次升职,将会是相当完美的履历。可惜,李皇帝就差明着和侯君集说西域诸事要交托给左骁卫这一派系。

    侯君集想要功业留名的可能性,在贞观十二年,正式掐死。

    而告密的李思摩,更是让他恨的牙痒痒。

    这是一个巧合,更是一个误会。它发端于贞观十年,但在贞观十二年结了果。太子左庶子觉得奇怪,山东士族觉得奇怪,侯君集觉得奇怪,但都因为李承乾,他们把这种奇怪,用了一种奇葩的思维,将它顺理成章。

    太子嘛,长远投资,可以理解。

    山东士族理解侯君集,侯君集理解山东士族,但此时此刻,都还不曾酝酿更深一层的合作。

    姑且说为合作罢!

    “杜公,散朝后潞国公寻你攀谈个甚么?怎地那般喜悦?”

    李承乾没心没肺地问着,还给亲自给杜正伦倒了一杯茶。

    杜秀才愣了一下,然后道:“侯尚书说同殿为臣,往后多关照。”

    “潞国公和张大郎交情也是不差啊。”

    暖男太子拍着手,“他家公子侯文定,可是曾为张大郎仗剑对敌过呢。”

    “竟有这般渊源?倒是莫逆交情。”

    “这是自然。”

    正说着,马周进来见了李承乾一面,他为这个太子当真是费心费力,见礼之后,他连忙道:“东宫文学院筹划妥当了,这几日‘王学’真传弟子将会抵达长安,届时殿下记得嘉勉几句。”

    “此事本王知晓,宾王无虑。”

    “那就好。”

    马周本来想说东宫怎么多了两万贯出来运作文学院,但一想杜正伦好歹是一门三秀才,门路肯定不差,所以也就没有多嘴。毕竟眼下马周主要工作已经不在东宫,这光景多嘴,有点探人跟脚的意思。

    而杜正伦一看马周提到文学院,连忙拱手道:“多谢马公奔走。”

    “小事尔。”

    马周笑了笑,摆摆手,然后道:“殿下,周告退。”

    “宾王慢走。”

    礼送马周离开,杜正伦心道:马宾王果然是殿下心腹,竟然为殿下奔走如斯,两万贯啊……两万贯得购买多少良田。

    也是开了眼界,又过了几日,有居庸侯氏祖庭子弟前来投献,这些人多是行走陇右,如今丝路重开,之前是跟着西征大军购换物资,然后倒买倒卖,加上蜀锦有一批在凉州交由李大亮分配,侯氏分支在高昌大赚了一笔。

    这几个侯氏子弟,乃是侯龙恩之后,离侯君集有些远了。所以倒也不是跑官,而是在东宫谋个榷场小吏的身份,倒也无伤大雅。

    此事别说惊动皇帝,连杜正伦都没有惊动。

    加上有些不知道跟脚的,只当侯氏都是豳州一脉,哪晓得还有恁多弯弯道道。

    等到洛阳推举一事如火如荼之际,作为榷场市易令史的几个侯氏子弟,自告奋勇前往洛阳赎买一批丝绸,用的是市价,只是东宫账面无钱,他们又用东宫信用,在华润号洛阳柜面借贷第一批货款。

    丝绸从京洛板轨直达长安,只一日,就交给了城西胡商,提价半成,净赚六百贯。

    而第一批货款在华润号的借贷,则是在长安柜面销帐,可以说是神不知鬼不觉,根本没人知道还有这种操作。

    因为这种操作,往往都是华润系内部才允许,对外从未开过口。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这些居庸侯氏的的确确算是华润系的。不仅有承包凉州顺丰号的,且李思摩的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