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诸天谣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开卷必读(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十多年前,我同起点的编辑进行过一次网络文学的讨论。

    那时候起点的vip阅读模式才开始弄,他们的观点是:以情节不断地推动故事,其他所谓的文笔、内涵、立意、境界等等,都不重要。

    我一听,那不是瞎扯淡吗?除了情节亮点以外,剩下的不全是垃圾?

    那时候我真这么认为的,很傻很天真不是?

    时间证明这种搞法蛮有市场,现在你在公共场所随时可见低头盯着手机屏幕的人,其中相当一部分在看网文。

    我发现当初混淆了一个概念,他们说的其实是如何不断推动持续性阅读,将其转化为点击、订阅、捧场等等,而不是让你回味感慨、领悟升华,也就是说,把文学商业化。

    有一个挺流行的说法是这样的,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仅仅在其载体,一为屏幕一为纸张,正如刻在竹简上的字并不比写在纸上的字高贵。

    其实大不然!

    由竹简到绢帛到纸张,只是文字载体的量变,到达屏幕时已经质变,那是截然不同的一个层面。

    因为,当你面对无比浩瀚的选择无比快捷的操作时,阅读注定是浮躁的。

    我敢打赌,把《红楼梦》搁到网上绝对会点击寥寥,《水浒》也只能好上一点点。

    在网络上我坚持不了十分钟研读《红楼梦》,在网下却可以泡壶茶捧书慢慢品咂。当然,没有一回是认真看完过。

    所以,成功的商业文学为何要“以情节不断地推动故事“,是被网络阅读的浮躁性和商业模式的单一性决定。

    我也不喜欢传统文学庄严而缺乏活力的面孔。

    文以载道,只要载了道,啥都累,别说文了。

    咱老百姓,还是热爱喜闻乐见的事情多一些。

    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意淫快感,那就只能呵呵了,丫也要树立科学的意淫观是不。

    网文之核心在意淫,并不是一个坏词。人的一生中老大一部分时间是在脑海里同自己对话,在想象演绎,试问谁人不曾意淫?

    但我觉得,至少也应该有点谱,有点逻辑,有点科学基础,有点别出心裁的想象力。

    随便扯一个概念就神功大成?至少你也得让人觉得真实吧!

    看开头就知道结尾,套路都似曾相识,全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个妈生的?

    动不动就把空间打出一个黑洞钻进去,我怎么总感觉这空间是你家墙壁呢?不是不可以打穿,你总得先弄个能量防护罩不让物质世界湮灭呀……

    踩着空间乱流里的碎片战斗?碎片不是不可以有,但总不能是你小时候的滑板吧……

    莫名其妙的神机妙算……无语,大伙全是木偶,被你牵线走?

    没完没了的打怪升级,审美就不疲劳呀?

    到处抄诗词当打脸利器,就不能自己捣鼓一首?

    看似锦斓袈裟,一推敲就四处漏风,破烂溜丢一口钟。

    为推动情节不断添油加醋,牵扯出乱麻一般的枝蔓线索,都不知哪到哪了,最后大坑小坑无疾而终。

    桥段模式化,写作流水线化,反正不就是制造爽点嘛。什么这个流那个流的,拿模具一套,填充些内容就是了。

    甚至组成团队,列个大纲,你写a他写b,一场打斗出几分武力,有人摆渡有人修饰……像这样,一部四百万字的书一个多月就可以完成。

    这也叫书?它有灵魂吗?

    是的,这也叫书。有没有灵魂不晓得,它却扎扎实实存在市场需求,成为“杀时间”的流行工具。

    但我不能欣赏,也不忍卒读。

    所以自己尝试着写一部不一样的,希望它能够有情节的张力,极致的想象,又要有详实的嚼头。

    成不成是另一说,总要试过才知道。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哈哈,是不是有点天真,有点二?嗯,猪脚就是这个性格,却并不傻。

    《诸天谣》在最开始,不是大家看到的这个样子。

    第一章原是对物质、时空、生命等的哲学讨论,是一个引子,想一想还是删了。这家伙要是搁上去,恐怕会把打酱油的全吓跑。哥是来听故事的,可不是来听讲座的。

    上传四章之后呢,纵横后-台发来紧急消息,“因文章结构问题未通过审核,请速修正!“

    好家伙,估计编辑大人也没有看懂,只是不好意思说。

    其实前四章依然是引子,是基于现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