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夺鼎1617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百七十七章 李自成的勿谓言之不预也(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金星便闭口不言,只是手捻胡须,观察着李自成的反应。在一旁的宋献策,以久历江湖,惯于察言观色的一双眼睛敏锐的发现,李自成此时的内心,已经是惊涛骇浪了。

    没法不惊涛骇浪。牛金星的话,正正的刺中了李自成作为皇帝的内心最隐秘最薄弱的痛处。

    安史之乱爆发后,洛阳、长安失守,唐玄宗仓皇“幸蜀”。先是在马嵬坡前,六军不发,御林军将领陈玄礼发起兵变,逼着唐玄宗李隆基杀了杨国忠、杨玉环等杨氏家族。跟着,太子李亨又以民意为理由,带着自己的班底离开了南下入川的队伍,开了小差,跑到了他曾经担任过朔方节度大使的朔方地区,并且,在万民拥戴之下,哭哭啼啼不情不愿的宣布即位称帝。他称帝的理由在《旧唐书》卷十《肃宗本纪》详细记述了大臣裴冕、杜鸿渐等人给他总结了大体如下:“寇逆乱常,毒流函谷,主上倦勤大位,移幸蜀川。”国家发生了叛乱,玄宗皇帝已经无法驾驭这种局面,跑到了蜀川避难,他的那把交椅就算让出来了,作为皇太子,在这个时候即位,替父皇分忧、为社稷排难,是顾全大局、理所当然的选择。

    “江山阻险,奏请路绝,宗社神器,须有所归。”玄宗皇帝“幸蜀”后,因为交通不便,给请示汇报造成了困难,而且,他这一去,大唐江山、国家政权失去了凝聚的核心,在这种情况下,皇太子只有当了皇帝,成为社稷之主,才能放开手脚承担起平复叛乱、重整社稷的重任,这是时势使然、迫不得已的选择。

    “万姓颙颙,思崇明圣,天意人事,不可固违。”在这国难时艰的时刻,老百姓都期望着、各种祥瑞也兆示着,能有一个明君,来拯救他们于水火,这个明君不是别人,就是您——太子李亨,这是百姓的意愿、上天的选择。

    可是,拆穿了画皮,这都是满满的套路。马嵬驿分手,唐玄宗通过高力士,表达了自己对太子李亨所寄予的殷切厚望,说了一番话。其中“莫以吾为意”至少包涵两层意思:一是从父子感情角度,劝慰太子李亨不要担心;二是从君臣大义角度,提示太子李亨,在这特殊时期不必拘于常礼,一些关乎平叛的大政方针,不必常请示、常汇报,完全可以自行决断。玄宗对李亨绝对的信任,溢于言表。李亨即便不当皇帝,照样可以放开手脚承担起平复叛乱的重任。

    而且,唐玄宗是“移幸蜀川”,并不是“倦勤大位”,而是仍然主持着全国的平叛工作,并尽最大可能履行了大唐政府“掌门人”相应的职责,如对中央和地方的有关人事,进行了调整,并先后任命了崔圆、房琯、崔涣三人为宰相,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危难时期中央政府的感召力,为收拢人心、凝聚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任命太子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都统朔方、河东、河北、平庐等节度兵马,收复两京的同时,分别任命永王李璘、盛王李琦、豐王李珙为各路都统节度使,分守外镇,为稳定局势、平定叛乱创造了积极的条件。史载,任命诏书一下,“远近相庆,咸思效忠于兴复”,而叛首安禄山则拍胸叹气道:“我不得天下矣”。这种理由,难以叫人信服。

    唐玄宗“幸蜀”,老百姓的期望,自然是大打折扣,但这不是不承认玄宗这个皇帝。在灵武即位前,老百姓充满了期待,但这种期待绝非希望他取玄宗而代之,当他们听到了李亨治兵河西的消息,说道:“吾太子大军即至!”和李亨的拥戴者们“万姓颙颙,思崇明圣”,不对等。

    而眼下李岩提出的愿意率军在河南坚持,这很容易让李自成联想到自己的这位丞相,是不是要效仿李亨呢?

    “陛下,微臣起于卜武,不如牛先生学富五车。但也知晓,旧唐书记载,肃宗李亨自离玄宗后,民间望气者,有白云起西北,长数丈,如楼阁之状,议者以为天子之气。”

    “这,朕也知晓!”

    “陛下,您忘记了‘十八子,主神器’和‘九州离乱李继朱’这两句话了吗?”宋献策阴阴的补上了一刀。

    李亨和他父皇李隆基在马嵬驿后,“有白云起西北,长数丈,如楼阁之状,议者以为天子之气”,其实,这和什么鱼肚子里的黄绸子条、火堆旁边的狐狸叫都是一回事,不过是说太子李亨的即位,是上应天象的表现。后来,又出现好几次,都是预示真命天子的气象。

    牛宋二人的话很明白,你要当心这位李岩丞相要率部东进河南,对你来说未必是什么好事!要知道,李岩在河南的群众基础和威望要比你李自成高得多!当初的那些饥民,领赈济粮的时候都在欢呼:“李公子救了我们!”他要是单独领兵去了河南,只怕用不了几天,河南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