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夺鼎1617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九十一章 第二次摸清家底(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在的官奴和土人奴隶也统计到人口当中去了。

    “回主公的话,咱们统计的是有户口、有登记和务工证的,那些土人奴隶和各地的官奴单独统计了。”

    户司负责这次经济普查的官员有些诚惶诚恐的回答,示意守汉翻到另外几页上去看。

    果然,通过标签的口区纸,守汉很容易的翻阅到了土人官奴这部分人口的数量。

    “各地矿山、工场、林场、码头、船厂,截止到七月十二日,有各类官奴、土人奴隶一百一十七万又八千零五十九人。”

    东到耽罗岛、苦夷岛,南到十州,西面到了泰卢固,北面与云南和两广接壤,如此庞大的地域之内,拥有千余万人口也是正常的。

    但是,这千余万人的吃饭问题如何解决?

    而且,南中军的伙食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品种、热量都是远非内地官军所能够比拟的。一个普通士兵的饮食就是一个拥有数百亩土地的地主也要为之眼红。

    另一个田地的数字就更加令人吃惊了。

    经过了二十年的开垦、耕耘。以及大量的铁质农具因为守汉的不断推广使用,农民垦荒能力大大加强。各种肥料、农业技术的使用令垦荒和丰收都变得不那么困难。而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郑家、阮家、莫家、寮国、暹罗以及各式各样乱七八糟的的苏丹、土王们被南中军打落马下,他们所拥有的土地变成了南中军的战利品。在新主人的辛勤耕耘汗水之下,这些土地也发挥出来了应用的作用。

    “眼下我们的土地控制在五千万亩的水平上,可以保证军需民食和粮食储备。各地的思无仓、常平仓的粮食都储备了可以供应三年食用的稻谷。”

    五千万亩?!

    按照一年两熟的标准,就算是每年每亩打五百斤粮食,也足以供应这千余万人的日常吃饭问题和工业用粮。

    “主公,不仅是如此。”

    那户司的承宣见守汉的情绪不错,也放开了胆子。

    “这五千万亩田地。只是我们统计的每年为全军上下提供粮食、油料作物的基准数字,另外还有些田地是刚刚开垦出来,尚未进行田赋统计,也有些事处于休耕状态,不能进行统计。主公若是想要了解这部分情况,后面我们都进行了统计。这部分田地数目在半数上下。”

    半数上下,也即是二千万亩左右!

    这个数字令守汉和李沛霖都大为兴奋。勤王走了北京这一趟。让守汉对时下大明内地的情形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粮食,已经成为了比刀枪火炮还要重要的战略物资。有多少粮食,就可以控制多少人!

    “台湾的耕田数量你们统计了吗?”

    李沛霖突然问了一句那承宣郎。

    “回长史大人,各处的经济普查都是一样进行的。台湾、吕宋、满喇加、爪哇等处,虽然隔着海,但是却是一点不敢马虎大意。属下等唯恐有差错,派遣的都是老成持重、精明强干之人前往!”

    “台湾眼下有七万多福建移民在那里屯垦,同原来的五万多人混合编制成了二千多个围,每个围以铁犁为单位,现在有着八千多张铁犁用于垦荒。已经开发了二百余万亩田地。另有三万多番人归化我大明南中军。在台湾的几位大人商议将这些人同样编成保甲,一样执行我大明南中军军法。”

    守汉同李沛霖对视了一眼。这台湾的粮食也是至关重要。时下陈天华在广东剿贼,大量的流民因为战事而背井离乡,有了粮食,这些流民便可以迅速的纳入南中军的战争和经济体系,成为这架巨大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台湾因为与福建、广东毗邻的地理位置,在这场战争中的地位便越发的凸显出来。

    “传令给台湾。以后他们的粮食只保存一年存粮,余粮由将军府统一调配,往广东、往福建,给陈天华陈大人充当军粮。另外,也可以往浙江出售一部分!”

    那承宣郎立刻在记事本上草草的记下了守汉的吩咐。

    查阅完了人口、农业生产的几个数据,守汉心下大为舒畅,示意那承宣也坐下说话。

    除了五千万可以保证每年每季都为南中提供粮食和其他作物的农田之外,南中还拥有庞大的山林、山区草场、种植园,这些所在为南中军提供了大量的木材、肉食、皮张、马牛羊和金鸡纳、橡胶等经济作物。

    “宗兄,只可惜啊!咱们喝的这茶,只能从内地进口,否则,在这南中种些茶树,也是件好事!一来可以不再向内地进口,二来也可以向外面出口些茶叶!”

    守汉把玩着手中的玻璃杯子,欣赏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