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夺鼎1617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九十六章 军容差距(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个身上军服破烂,大多数人脸上根本看不出经受过正式训练的气质,完全是拉来凑数的市井之人,身上破烂的军装号坎,在江上吹来的秋风一打,不时的有破烂的布条在风中飞舞。各人手上的兵器也是极为低劣,很多人便是一根木棍,上面绑着一根矛头,不知道是生铁还是熟铁打制成的矛头上锈迹斑斑,一看就没有经过很好的磨制、上油等保养。

    相对来说军容、装备比较好些的,就是各位副将、参将、守备身边站立的家丁们,每位军官根据职位、分管防区的不同而导致的经济条件,所豢养的家丁数目也是不尽相同,多的有数百人,少的只有二三百人,最少的只有百余人。大多是青壮年汉子,衣甲兵器颇为精良,看得出来,都是些敢打敢拼的亡命之徒,不过他们的阵列也是站的松松垮垮稀稀拉拉,典型的乌合之众。

    这些家丁们。以南中军的军纪看来,都是些刺头,不遵守军纪,甚至是带头破坏军纪的兵油子、兵痞之类人物,都是些不合格的兵,但是,放在如今大明各地军镇之中,已经是最主要、最核心的作战力量了。

    这也就是难怪,为什么号称数万人马,居然对英吉利东印度公司商船队的区区五条武装商船、几百名公司保安而束手无策的原因。

    潮州参将夏之木披了一身的铁甲。系着一件大红锦缎制成的披风。在自己的认旗之下倒也显高大魁梧,威风凛凛。不过此时他也是脸带艳羡,目光不时扫视站立在自己旁边的廖冬至旅的士兵们,仔细的用目光打量着站在铁血十八星军旗之下的那些士兵。

    那些才是好兵。俱都是挑选十八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青壮年。身材结实。严守纪律。在江风卷着从珠江上袭来的阵阵水珠掠过各个军阵时,水气浸湿了他们身上的盔甲衣袍,但是在这种天气情形之下他们依旧只是持枪肃立。

    从当年的广东总兵官戚继光、到后来的俞大猷之子福建总兵俞咨皋都曾经对广东军队有过影响。都试图将这扼守南海的广东军队好生整顿一番,奈何,一件事,钱粮!

    从万历后期,随着所谓南倭的逐步被平息,加之辽东反贼的兴起,明军的战略重点逐渐北移,这被数代人经营的南海防御体系便逐渐荒废。

    以之前我们提到过的南澳为例,最初南澳游兵原有兵员1835人,各种船只40艘,至天启二年(1622年)减至874名官兵和34艘战船,到崇祯十年(1637年),只剩下8艘战船和721名官兵。在嘉靖年间设立的海防六座水寨之中,只有在琼州的白沙水寨,因为守汉的手早就以协防的名义伸进了白沙水师,这才保持了原有的规模,不过,是水师左翼的实力罢了!

    随着战略中心的北移,加上国家财政的曰益困难,便无法供给庞大军队的粮饷需求,必然削减钱粮,只满足一小部分所谓精锐士兵的物资待遇。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反应到军中,将领也必然将这部分粮饷,用来优先供应自己身旁最忠心,最有战斗力的亲兵护卫。如此,必然出现许多兵为将用的情况,这就导致了明末的家丁制出现。家丁的作用是矛盾的。一方面,各边将召用家丁,厚其养赡,用备前锋,每遇征战,家丁当先,弱兵随之,可以鼓勇取胜。所以当辽东一度革去大部分家丁,并且存留下来的家丁也只支给单粮时,一时亦觉省饷,以后辽兵遂不能战(《明经世文编》卷四二二李化龙《摘陈辽左紧要事宜疏》)。

    另一方面,家丁盛则将领专倚之,忽视一般士兵,厚养家丁,而以营兵充其役,驰其马,且听其搔扰,朘军食而供之,家丁盛而军心离矣(《明经世文编》卷三四六戚继光《练兵条陈疏》)

    为了豢养这些家丁,带兵将领们则是大力克扣其余兵马的粮饷来供养这些人,常常有兵册上兵额数量万人,而实际能战之兵不过千人的事情发生。

    而且随着带兵将领的升迁调动甚至是离职,这些家丁私兵也随之而去,这就形成了用国家的军费而为带兵官豢养私兵的怪现象。

    此类军队怨气十足,战力极差,胜时一拥而入,败时溃逃千里,就算将领身旁有部分英勇善战的亲兵家丁,也扭转不了这种恶姓的局面。

    将领手握精锐重兵,也必然有军阀化的危险,只注定自己小团体的利益,忽视了国家的利益。朝廷花重金养出来的军队,反而在关键时刻。有投敌叛变的危险,明末这种例子太多了。

    明亡时的宣府军,关宁军,南明的数镇军队,都是如此。

    当然,大明家丁制度的产生原因是复杂的,没有私兵,便容易为他人左右,特别是朝廷。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