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夺鼎1617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百八十一章 大雪满弓刀(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玉等人围剿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话,会不会不等到1644年,崇祯就得去找他哥哥哭诉去?)

    “回皇爷的话,宁远伯如今还是在宁远城中,组织调度人马。对于京城之舆论,似乎关注不大。”

    王德化很是仔细的组织着自己的词汇,唯恐一句话说得不好,给自己和李守汉带来大麻烦。

    崇祯鼻子里哼了一声,“这位李爱卿,倒是稳坐钓鱼台的!”说完,继续翻阅报上的文字。

    隆盛行系统报纸上的一篇文字,吸引了崇祯的注意力。

    “大明今年仍是灾荒处处,便是江南的湖州府,一样蝗灾大作,民削树皮木屑杂糠秕食之,或掘山中白泥为食,名曰观音粉。

    苏州府吴县,米价贵至每石银三两三钱,麦石二两二钱,城乡房舍半空倾倒,死尸枕藉。杭嘉湖苏松太,向称天下膏腴之地,如何却也有如此之景象?”

    先是打了一个扣子,之后文章便开始条分缕析的为读者分析。

    从隆庆年起。一直到如今,素来号称海内富庶所在的江南一带,却是经常闹饥荒,或是粮价飞涨,百姓苦不堪言。这个奇怪的现象,也是困扰崇祯多年。但是在这篇文章当中。他似乎找到了原因,是有着“苏湖熟,天下足”美称的苏杭等地,田地中的作物,被生丝、原棉等物取代!民谣也从“苏湖熟,天下足”悄悄的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江南从粮食输出地区变成了粮食输入地区。

    曾有明人笔记言:“苏州,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矣。”

    商业的诱惑,让当地百姓,纷纷改种经济作物,依靠出售生丝、棉纱、棉布等来购买粮食在这种交通运输比较落后的时代,跨区域购买粮食,很容易造成粮食危机,特别因天灾造成粮食短缺时。便是富裕的江南地区,一样遭受极为严重的打击。

    朱元璋时期。大米一石价格为两钱五分白银,折铜钱二百五十文,明中期涨到五钱,这个价格维持百年左右,直到万历末年才涨到七钱,天启元年之前。大明朝的米价,除非遇到特大灾害,从未超过每石一两。

    从崇祯十二年起,苏杭等地,米价一直徘徊在二、三两之间。依古时这种米价,若一两银能买到二、三石米,便为太平盛年,一两银买一石米,为正常年景,略略紧张,一石米若超过一两银子,往往便有饥荒了。

    所以这个米价,便是对江南百姓来说,也是无法承受的,几年中,大批人饿死,许多豪宅低价出售而无人问津,江南一带,商业越是繁华,市面越显萧条,显得极为怪异。

    “唉!大伴,山东的粮价如何?这几日京师的粮价又如何?各处打事件的番子可有奏报?”

    “回皇爷,京师内糙米价格近几日来都是二三两一石。山东各地境况不一,大抵是运河两岸粮价便宜些,稍远些的州府便贵些。登莱各府因为临近海边,粮食转运容易,价钱更低廉些。”

    “山东、登莱等处的粮价几何?”

    “通扯下来,山东各处的粳米,大概二两银子一石,登莱各府大约是一两五钱到八钱一石。”

    为了不令崇祯过于震怒,王德化很是小心的偷换了一个概念,将京师的糙米价格与山东、登莱二处的粳米价格相比。

    不过,这点小手段还是不能瞒过崇祯。

    “为何京师粮价这几日又猛涨?是不是有奸商囤积,准备在春荒时大捞一把?”

    “皇爷,不是有奸人囤积居奇。请皇爷看看外面的天气!”

    推开窗户,外面纷纷扬扬的飘落着雪花,宫苑之内,供洒扫的太监们手执扫把不停的将积雪扫到一旁,令甬路露出来。

    “这场雪下了好几日,从宣大、蓟门、辽东各处奏本上,各地都有降雪。道路难行,自然粮食转运困难。天津巡抚的奏本上说,泥沽封冻,海船难以靠岸,更不要说像往常那样,海船直入南北运河。不得已,用小船接驳转运,自然消耗辰光。”

    “也好!瑞雪兆丰年!这场大雪落下,各地的旱情便可缓解,只需熬过开春,到了夏粮收获之时,便是天下太平初肇了!”

    崇祯倒是很乐观,迎着清冷的空气深深的呼吸了两下,憧憬着自己做一个中兴之主的美好前景。

    但是,当真能够如他所愿吗?此时节在宁远和辽阳城外的李守汉和吴三桂、施郎等人,望着漫天飞扬不止的大片大片的雪花,眼中一片冰冷。

    大雪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