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夺鼎1617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百九十六章 反新政统一阵线(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若是要想让祖大寿投降,就需让其内生内乱,外无担忧。内生内乱主要就靠吴标了,吴标这人是个合格的军人,作战勇敢意志坚定远见卓识,可惜,唯一不擅长的就是世事人心。

    现在锦州人心浮动,意见不一,且困守孤城,吴标必不会忍受。按照他的风格,早晚会有所动作。我们只需加派细作,使其互相之间心生嫌隙,就能牵制住吴标。当然,最好还是能招降吴标为大清所用,此人人才难得,我大清得之,不次于刘皇叔得卧龙。”

    内生内乱,外无担忧。代善和多尔衮仔细的咀嚼着黄太吉这八个字的味道,越是琢磨越是觉得意义深厚。

    “皇上!”

    多尔衮一副想通了许多问题而豁然开朗,面带兴奋的样子,“奴才有一点愚见,请皇上明示!”

    多尔衮的招数其实也是很简单,但是却是极为狠辣。这样的招数出手,只怕不光是祖大寿一家心思摇动,便是王朴等人,也是心中不稳。

    “奴才在饶余贝勒入关之后所奏军情文书中发现。宁远伯奉旨在山东各处推行新政,实行所谓官绅一体纳粮当差之事,奴才以为,此举当可用于对付祖大寿等人!”

    对祖大寿为首的辽西将门军阀集团来说,实力田亩兵丁就是一切,他们在辽西广置庄田。私役屯军,个个都有庞大的家业。他们之所以不愿意投降,并非是对大明有多么的忠心,而是担心自己的这些产业,一旦投入了清军阵营,从此便是灰飞烟灭了。数十年几代人的积累,就此放弃,实在是不甘心。

    还有,他们近在辽东。清国的消息,自也是不断传来。投降的各人,虽受重用,却也是处处拘束,哪有在大明自在?从皇帝到各个文官大员,都要看他们脸色。

    他们每年都不停的向朝廷哭穷,说什么粮米紧缺,但是辽西军屯出产的粮食。就算是亩产再低,架不住总量在那里。这些粮食都到哪里去了?除了当地出产的粮米之外,各地调拨辽东的粮米银钱,都成了他们借以自肥的工具了。

    下的大明,还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明清双方的战事,特别是南粤军加入辽东战局以来。似乎对明军一方又开始好转,几次大战,都是给予了清军沉重的打击。对势力庞大的祖家来说,现在就投降,显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所以。祖大寿一门,内心的想法便是希望辽西的战事无限期的拖延下去,只要辽西还在与辽贼们周旋,朝廷便必须要用他们。而盛京的家人眷属们,更是会被黄太吉重用。便若历史上的吴三桂,一直孤悬辽东,都不愿意投降,直到崇祯帝身死,形势己定,才最后作出选择。

    所谓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说法,实是在文人放屁,对军阀政客来说,区区一个歌姬出身的女子同功名利禄相比算得来什么?

    “宁远伯新政可谓远见卓识,然此举必备天下所憎,祖大寿也是如此。”代善抽了一口烟,让淡蓝色的烟雾从鼻孔之中喷吐而出,给室内增加了些飘渺神秘感。

    “李守汉这家伙在山东搞了什么新政,不过说实话,这个新政朕是真赞同,好东西啊!减租减息官绅一体当差纳粮,越看朕是越喜欢。可惜,这事是得罪天下官绅的恶政,没有统一天下之前,这样搞只能让自己身败名裂。就算是统一了天下,搞不好都会成为第二个秦二世、隋炀帝。所以,便是我大清入关之后,此事也要缓缓图之。”

    “从明日开始,围困锦州、广宁二处的兵马,要大量派遣细作往这两处去大肆宣扬宁远伯在山东的所作所为,要让这两处城池之中的官员将领们都知道。尔等要做的就是,把山东新政的内容和实施经过告诉锦州城和广宁城里的将领。他们也是官绅,家里都是有房子有地的大户,李守汉这么干,不亚于挖了他们的祖坟。正好朕这还有一份名单,是南粤军和京营在山东查抄的官绅大户名册,让他们好好看看,南粤军为了推行新政,到底有多凶残,可谓是不择手段。别说他们,朕第一眼看见的时候都是触目惊心,这几乎是把山东的大户官绅连根拔起,所谓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嘿嘿,朕就不相信他们无动于衷。”

    “待得他们人心惶惶了,十四弟,你再命人将朕纾尊降贵与明廷议和之事告知锦州城内守军。只要两国罢兵,朕成了那崇祯小儿的臣子也没什么关系!当年俺答汗不也是大明朝廷的顺义王?可是万里草原还不一样是听俺答汗的?到那时,祖大寿投降于朕,不过就是臣子换了一个长官,李守汉也不便多说,这样外就无虑了。”

    君臣兄弟三人你一言我一语,便将如何针对祖大寿一族进行招降活动的药方开出来,其中最猛烈的一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