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夺鼎1617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百九十九章 被李守汉吓坏了的崇祯(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一丝春意,顿时让人为之精神一振。

    文案先生们按照守汉的意图奋笔疾书,起草着给各地的文书命令。

    “南中各地之警备旅,调旅部及一团步兵,炮队、骑兵通信队等部北上,逐次接受福建及两广防务。一俟前方道路完善,立刻北上!”

    “留守之警备旅各部,立即接收各府、县、镇之壮丁队,完成动员旅之扩充,并于各地就地训练。等候军令!”

    “各司衙门,务必于该管范围内筹划粮草马匹,生产军器,做好兵马动员及安抚工作。不得因战事造成局势崩坏。”

    守汉亲自执笔写了一封书信,准备命人快船交给留守南中,扮演着萧何角色的李沛霖。书信之中也没有别的意思,命令李沛霖速速筹划可供二十万兵马和二十万民工支用一年的粮饷工具。

    “北上之人,除军马之外,弟拟召集人手修路架桥,以便军马粮草辎重于战时行走,更有利于日后货物人员流通之利也!”

    几个熟悉朝廷题本格式的文案,则是奉命给内阁司礼监起草了一份奏本。内容嘛。倒是大同小异。大概意思就是和崇祯同学说,我知道了锦州之事,没事别害怕。我是咱们大明朝的忠臣,所谓的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为了不使辽事崩坏,我已经下令在我的地盘上实行总动员,调四十万兵马北上。而且是自备一年的粮饷军器。但是海路一时运送不了那么多的人马辎重,所以要通过江西、湖广、浙江等地分路北上。除了兵马北上之外,为了运输转运粮食辎重方便,我还要在沿途大肆修路架桥,请皇上和内阁不要误会。同时,下旨明告天下命令沿途各地官府一体周知予以配合才是!

    这些公文、题本被文案们仔细核对了一番文字,检查了格式是否符合朝廷要求之后,请守汉签字、用印之后,在娘娘宫外鸣炮拜折发出。

    这些公文被行辕官兵们用海船和快马分两路。海船南下送递到广州、福州、顺化等目的地,自然在南粤军所辖地区内掀起热火朝天的活动,大量的装备和兵马缓缓北上,从南面来的部队逐渐接受防务,作为预备队准备北上。

    但是,被快马西进送到京城的题本,却是将朝廷上下吓得魂飞魄散!

    四十万人马北上?而且又是要途径南直隶北上?这还得了?

    籍贯在南直隶、湖广等地的官员们,立刻群起鼓噪了。

    大兵过境。寸草不生。这是他们印象当中军队行军的样子。那些丘八去祸害那些佃户、平民咱们读书人可以假装没看见,但是行军队伍践踏了良田。骚扰了街市,又该如何?

    嘴里说的完全是圣人教化的微言大义,心里可盘算的都是自家的生意。南粤军的那位少主在山东搞得可是大家斯文扫地,衣冠不存。眼看着就要开征夏粮了,多少缙绅之家都得和那些穷鬼们一道去完粮纳税。交些钱粮倒是小事,可是多少年的威严却被打翻在地。读书士子的颜面何存?

    不行!绝对不能让宁远伯的大军从咱们的家乡经过!

    万一到时候和山东一样,强行推广宁远伯的所谓新政,岂不是和当年王安石一样,又是一番害民之举?这比大军过境的洗劫来得还要凶狠!

    于是,这些人或是联名。或是单独上书,寻找千奇百怪的各种理由,但是不管说的多么花里胡哨,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阻止李守汉的这四十万人马北上!

    看着司礼监每天用箩筐抬进来的各种题本、奏疏,不由得崇祯满心都是苦涩。“你们以为朕便愿意同意宁远伯的大军北上吗?!”

    早在守汉上了题本的当晚,陈新甲便在君前独自奏对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为了大明江山,臣意以为,当速速与东虏款和,行当年俺答汗之顺义王故事。切切不可令宁远伯大军过了长江!一旦大军兵临京师,皇上,若是有人把通州当成了陈桥,您该如何自处?”

    陈新甲的话,犹如一柄利剑直刺崇祯的心脏。话虽然句句诛心,但是却每一个字都敲打在了他的心坎上。是啊!和东虏议和之后,大不了是给黄太吉一个封号,任凭他在辽东称皇帝,然后朕便可以借助这难得的时间掉过头来,收拾内地的残局,一旦将流寇剿杀干净,海内清平了,朕便效仿当年成祖,提大军出关一举收复辽东便是!

    可是,如果宁远伯的大军到了,即便是当真出山海关到辽东去对付辽贼,一俟辽贼平定,朕该如何封赏他?总不能像太祖给开平王下春芽,给中山王赐蒸鹅那样处置吧?

    “以卿之所见,该当如何?”崇祯努力稳稳心神,轻声询问陈新甲。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