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夺鼎1617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百一十一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不说,而且还能因势利导,趁机巩固自己的权威和部下的信任。

    一番话把气氛拉了起来,众人开始你一言我一语的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有主张立刻增兵决战的,有主张练兵再战的,还有主张屯田以利于长期作战的。不过气氛太热烈也有弊端,众人各执一词,缺乏统一的意见,结果只能在争论中消耗时间。不知不觉,桌上摆放的干鲜果品点心等物已经被消灭的七七八八的。

    李守汉微笑着打断了众人的争论说:“众位,人是铁,饭是钢,建奴可以十年之后再灭,可我们不能十年之后再吃饭。来,今日便请各位再品鉴一个新鲜玩意,这个菜,跟刚才那个一样,你们绝对是第一次吃。”

    早已有数十个仆人鱼贯而入,手脚麻利的将桌面收拾干净,重新摆放好杯盘碗筷。等众人按照安排落座之后,却见今天桌面上就一个菜,貌似连米饭茶水酒杯都没有,这不禁让众人心生疑惑。这是要吃的什么?总不成当真如鸿门宴上樊哙向项王要酒肉食用那样,大家一起啃一个生猪肘吧?现在所有的桌子上,都只有一个硕大薄皮铁锅,脸盆大小,上面盖着一个铁盖,所以也看不清里面是什么。一直到仆人揭开盖子。众人才发现,这个菜,是够特别的。

    只见锅内的外侧边缘贴着一些米黄色的饼子,不知道什么材料做成,不过煎的金黄,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光闻着,就不像难吃的样子。锅的底部,是一些小鱼。有那眼尖识货的一眼便看出了,这是天津下辖宝坻县所出产有名的金眼银鱼,最是美味不过。这种银鱼,因其眼圈是金色又称金眼银鱼,平时生活在渤海湾,冬季逆流而上,游至三岔河口产卵,也是三岔河口特有的银鱼。

    金眼银鱼不用清理可直接烹炸食用。其肉质细嫩,味道有黄瓜的清香。因此被列为贡品,从朱棣时代起就受到皇室的青睐,每年的冬天,宫中会派太监住在天津,等待捕捞金眼银鱼。被称为立地皇上的大太监刘瑾最爱吃银鱼,曾在天津置“银鱼厂太监”专门采集卫河银鱼。袁世凯执政时。曾设“银鱼税”,可见其珍贵。这种被列为贡品的鱼类,却很是随便的在这口铁锅之中被堆得满满的,由于锅底部鱼比较集中,更是堆成了一个小小的金字塔形。

    金眼银鱼虽然大家都吃过。但是这种做法,这种吃食,众人真的是第一次见到。不过既然来了,那就试试吧。结果一吃,美味的超乎他们的想象。饼子上面喧软,下面酥脆,小鱼滋味鲜美,且不用担心刺,因为连鱼头都是到口酥。这一吃就停不下来,结果这些吃遍了大江南北的吃货们,很快把这一锅菜连饼子带小鱼吃的干干净净。

    看众人吃得兴高采烈,李守汉便含笑摆手示意,仆人们又为大人们更换了一锅,以便让大家吃的尽兴。结果美食的效果还是超越李守汉的想象,哪怕是酒足饭饱之后,依然有人似乎有没尽兴的感觉。当然,这也是李守汉想要的。

    看大家都吃的差不多了,李守汉笑着问:“诸位,这个吃食可还合胃口?”

    《津门竹枝词》中有“银鱼绍酒纳于觞,味似黄瓜趁作汤,玉眼何如金眼贵,海河不如卫河强”的描述,可见银鱼之味道鲜美,只不过,众人平日里所享用的大多是咸鲜口味的朱砂银鱼、高丽银鱼、白汁银鱼、青韭炒银鱼、银鱼羹;酸甜口味的酸沙银鱼、官烧银鱼、溜银鱼腐。如何吃过李守汉这个提前了二百多年问世、高级版本的天津风味特色——棒子饽饽熬小鱼?(吐槽一句,天津的好吃的东西其实不少,尤其是河鲜海味。但是,世人知道的,也就是那三个,麻花、炸糕、狗不理。大家不妨想一想,作为北方最早的工商业城市,怎么只可能有这么几样吃食?你把李中堂和袁大总统往哪里摆?而且,当年的狗不理什么味道咱们不知道,但是现在的狗不理,其味道和你家胡同口早点铺卖的杭州小笼包也差不了多少。)

    众人当然不会说难吃,而且也确实非常好吃,于是又是一片赞美。李守汉满意的点点头说:“这菜确实是好菜,但是要做出这样的效果,那可就要花点心思了。”

    接着,李守汉就介绍了这个菜的做法,说起来其实简单,饼子是玉米磨面加少量豆面,鱼呢,要宝砥的银鱼。这些东西虽然稀罕,但是对众人来说也不算稀奇,而这菜的关键,还是对火候的把握和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的时候,玉米面要放入盆内加开水烫,然后用筷子搅匀,根据喜好考虑是否加入豆面,稍凉把面团合滋润,软硬适量,不粘手,不流为好。活小鱼提前养生,吐掉脏物,然后用手挤出内脏,洗净,控出水分。把几种调料调成合汁。锅内放大油烧热,把小鱼两面煎成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