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夺鼎1617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百一十二章 给热播剧推波助澜(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至于说洪承畴洪督师的殉国后的这些荣典事项,更是荣耀异常、包括赐谥号文忠,赠太子太保,赐祭九坛,在京城和洪承畴的福建家乡、陕西等地建立词堂。礼部与工部会商之后,合奏皇帝,京城的洪承畴祠堂便要建立在正阳门月城中的东边。

    明朝最崇奉关羽,敕封协天大帝,全国到处有关帝庙,建在正阳门月城中的西边的关帝庙在京城十分有名。如今奉旨在月城中的东边建一“昭忠祠”,分明有以洪氏配关羽的意思。

    工部的郎中们又有了这样的发财好机会,将工料银子领出来之后,照例先收起两三成作为常例银子,之后召集木厂、营造商来奉旨火速赶办。祭棚搭在朝阳门外、东岳庙附近,大路北半里远的一片空地上,坐北朝南。面对东关大路,贫民房舍拆除许多,很是宽大。临大路用松柏枝和素纸花扎一牌坊,中间悬一黄绸横幅。上书“钦赐奠祭”。牌坊有三道门,中门是御道,备皇帝亲来致祭,一律用黄沙铺地。从牌坊直到一箭之外的祭棚,路两旁树着许多杆子,挂着两行白绸长幡和中央各衙门送的挽联。路两旁三丈外搭了四座白布棚。每边两座,三座供礼部主祭官员及各衙门陪祭官员临时休息之用,一座供洪氏家人住宿休息。还有奏乐人们的小布棚,设在祭棚前边,左右相对。其余执事人员,另有较小布棚两座,都在祭棚之后。祭棚门上悬一黄缎匾额,四边镶着白缎,上有崇祯御笔亲题四个大字:“忠魂不朽”。祭棚内就是灵堂。布置得十分肃穆庄严。灵堂内正中靠后设一素白六扇屏风,屏风前设有长几,白缎素花围幛,上放洪承畴的灵牌,恭楷写着“故大明兵部尚书、蓟辽总督、太子太保、赐谥忠烈、洪公之灵位”。前边,左右放着一对高大的锡烛台,中间是一个白钢香炉。紧挨灵几,是一张挂有白围幛的供桌。灵堂四壁。挂着挽幛、挽联。灵堂门外和松柏枝牌坊的门两旁都有对联,全是写在白绸子和细白葛布上。所有对联和挽联。都是称颂洪督师和将士们忠君爱国,壮烈捐躯。

    京城毕竟是文人荟萃的地方,遇到皇帝为殉国大臣赐祭的难得机会,各大小衙门,各洪承畴生前故旧,以及并无一面之缘的朝中同僚。有名缙绅,都送挽联,自己不会作挽联的就请别人代作,各逞才思,各显书法。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或是专悼念一人,或是祭奠全体阵亡将士,总之,各自都是挖空了心思要展示一番自家的文笔和才华。且看那牌坊中门的一副楹联,虽然不算工稳,却写出了当时的朝野心情:

    十载汗马,半载孤城,慷慨忠王事,老臣命绝丹心在;

    千里归魂,万里悲风,挥涕悼元老,圣主恩深恤典隆。

    洪承畴的灵棚两侧,摆放着辽东战事之中殉国的各位文武官员的灵位,依照着品级、功绩,各有供桌,以香花供果祭祀。照着文东武西的格局,东侧以邱民仰为首,文官知府以上者,西侧以杨国柱为首、吴标次之,所有武将参将以上者皆有祭祀。

    从朝阳门出城向东,连绵数里都是祭祀的车马轿子,整个街道都被各种巨大的挽幛挽联所渲染成了一片白色。

    “大掌柜,照您的吩咐,号里的伙计们,已经和礼部的先生们说好了,每天给吴标的供桌换三次鲜花供果,灯油蜡烛也是给足了。”

    “主公吩咐了,吴标虽然反水,但是那些兄弟之间闹了生分,他殉国辽东,也是死得其所,咱们南粤军上下,务必要让他死有哀荣,身后之事办得风光无比!”隆盛行京师分号的大掌柜林文丙,手中捏着一份伙计们抄来的祭奠洪承畴和阵亡将士的文字,若有所思。

    隆盛行的店铺,恰好便是面对着洪督师等人的灵棚,每日里川流不息的文武官员、军民百姓们,不管是来祭拜洪督师和杨国柱、邱民仰、吴标等人的,还是来围观看热闹的,都要从隆盛行门前经过。很会做生意、搏好感的隆盛行几位大掌柜,索性命人在店铺门前支起了摊子,只要来祭拜的,每人送哭灵手帕一块,另外,送茶水,送汤药,以备那些哭得过于伤心,嗓子嘶哑,或是情绪激动哭得昏厥过去的人不时之需。

    投桃报李,路过的文武官员、太监勋贵们,少不得顶着一双红肿的眼睛到隆盛行门前夸奖一句,“急公好义,有古之君子之风。”有那面子足、身份尊贵的,更是到店铺内稍作盘桓,享受一下隆盛行奉上的各色香茶细点,精细果子,时新水果。

    当然,这些都是面子上的事情,如今洪督师死了,辽东军马垮了。朝中但凡有个眼睛的人都看得出,如今只有宁远伯一人可以支撑危局了,隆盛行是谁家的买卖,这些人都清楚的很,此时不拉拉关系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