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夺鼎1617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百二十六章 岔道城(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八达岭的瓮城建在山脊上,受地形限制,依山就势,东低西高,东窄西宽,瓮城内无井,水源缺乏,平常驻兵不多,守城部队驻在西北三里的岔道城。

    瓮城两门之间相距63.9米,西门楣题额“北门锁钥”,城门洞上,安装有巨大的双扇木门,门内安装有木顶柱和锁闩。平时,大门敞开,行人商旅自由出入;战时城门紧闭,严实坚固;一旦发出反击号令,城门洞又是千军万马发起冲锋的出口。

    关城设东、西关门,西城墙下部用10余层花岗岩条石垒砌,上部砌大城砖。墙宽20余米、厚17米、高7.8米;顶部为长方形城台,长19.8米、宽14.15米,面积280.17平方米,四面筑宇墙垛口。城台两侧30~40米处,各建敌楼1座,以墙连通,与关城构成犄角之势。西城墙两侧连接有南、北两道城墙,两墙均建于山脊之上,东低西高,成u字形,在东门相遇。

    而作为居庸关外围据点,整个八达岭防御体系重要一环的岔道城,更是横亘在大顺军队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不可回避的关口。

    据《延庆州志》记载:“岔道有二路,一至怀来卫,榆林、土木、鸡鸣三驿至宣府(今宣化)为西路,一至延庆州、永宁卫、四海治为北路。”故得名“岔道”。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岔道城开始修筑,历经三十余年终于建成,整个城呈不规则长方形,中间略鼓,两端略缩依山势而建,北部城建在半山之上。整个城东西510米,南北宽185米,为船形。全城总占地面积约8.3万平方米,城墙高8.5米,由石条城砖、石灰、泥土筑成。城上设有马道,外侧宇墙设垛口、望孔、射口,南城墙有烽火台2座。城墙的建造分为两个时期,早期是内夯土,外用石块加白灰砌筑,晚期又在原城墙外用条石和砖砌筑。

    这处处关隘都是修建的如此坚固,又都是择险而建,端得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倘或是再有一个类似于周遇吉那样坚守不退的人物,大顺军这一路千里而来,难道要在这八达岭下折损无数兵马吗?

    见众人面对这座雄关险阻皆是面有忧色,杜勋却是呲牙一笑。

    “皇上,各位侯爷、大人,此处关隘虽然说险峻异常,但是却也并非不破之城。据奴婢所知,便是崇祯朝以来,这座用来防范北方虏骑的城关便被奴贼攻破过。”

    杜勋说的,便是崇祯九年那次居庸关失守。

    崇祯九年七月初,清兵入寇,一路攻取独石口,一路攻取喜峰口。

    清兵入喜峰口,明巡关御史王肇坤激众往御,不敌,退保昌平。十日,昌平被围,王肇坤与守陵太监王希忠,总兵官巢丕昌,户部主事王一桂、赵悦,摄知州事保定通判王禹佐分门守御。

    十六日上午,居庸关从内侧被攻破,十六日晚,昌平两千朵颜蒙古兵作为内应,引清兵入城,巡关御史王肇坤战死,同时战死的,还有户部主事王一桂,保定通判王禹佐,守陵太监王希忠,判官胡惟忠、吏目郭永、学正解怀亮、训导常时光、守备咸贞吉等人。

    总兵巢丕昌出降,清兵焚天寿山德陵。

    “守岔道,所以守八达岭;守八达岭所以守居庸关;守居庸关所以守京师。”听完了杜勋这通详细的介绍,李岩在马上若有所思。

    “陛下,臣父子自归顺以来,蒙陛下天恩,封官进爵,但是却无尺寸之功。实在是汗颜得紧!如蒙陛下恩准,臣父子愿领本部人马,攻取岔道城来献!为陛下入主京师扫清道路!”文水伯陈永福提缰催马而出,在李自成驾前请战。

    “也好!往日之知道爱卿善守,今日却不妨见识一下爱卿之攻!”对于陈永福等前明官军这些降将,李自成向来是恩遇抚慰有加,但是当真是到了打硬仗的时候,李自成却不敢把他们作为自己的可用可靠实力。

    今日却见陈永福父子主动请战,去攻打眼前这座横亘在山间险道上的关口,确实是令李自成颇为欣喜。

    “爱卿却是要小心。此处山间崎岖狭窄,大队人马施展不开,人马上去的少了,未免为明贼所乘。还是要多多的想些法子才是!”

    “多谢陛下!此间山间小堡,又有几何兵马?!臣去去就回!”

    陈永福、陈德父子各自跳上战马领着本部数千精锐跃出大队,沿着山间道路直奔岔道城而去。

    往岔道城的路上,山坡、沟底,星星点点的散落着几户人家。知道要打大仗,要有大队人马过境,胆子小的住户早已赶着牲口,背着粮食,收拾了细软衣服,把粗笨应用之物掩埋好,拉家带口的躲进深山之中。胆子大的,也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