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鼻尖上的宝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4章 雪象红牙(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何俊文看着满屋收藏,自得道:“古代流传下来的象牙艺术品,由于精致艺术雕刻以及象牙本身的价值,曾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风光多年,上世纪90年代后欧美国家将象牙列入禁售项目,所以牙雕只是偶尔出现于东南亚艺术品市场,价格每年水涨船高。”

    他指着一件藏品介绍道:“1993年苏福比拍卖会上,这对清代宫廷内摆设的象牙嵌翡翠珊瑚宫灯,奢华夺目。经众多买家竞争,我最后以420万港元拍到手,当时也算创出一个记录。”

    “还有这件2000年清康熙象牙漆刻梅花笔筒,我用71万元拿到手,现在有人出到三百万。”

    “这件2002年一条长毛象牙雕,龙行天下,有人出800万港币,我没有舍得出手。”

    “那件2005年用整根象牙雕刻而成的《韩熙载夜宴图》价值升至880万元,这两年拍卖场上象牙雕刻作品的估价和成交价都翻了最少几倍!”

    闻一鸣点头同意,收藏门类好几百种,竹木牙角算是杂项,其中木是主流,无论文房还是家具,都算流行货。

    然后是竹,竹雕也传承千年,名家辈出,现在市场行情一路走高,精品千金难求。

    至于象牙和犀角,都是稀有之物,原料难得,留下的精品极少,所以自古就受到达官贵人的追捧。

    象主要产于非洲与亚洲的印度、泰国、缅甸等地,非洲公象、母象都生牙,也较长。非洲东部赤道所产牡象之牙,长九尺,为象牙之最长者。

    非洲象牙多呈淡黄色,质地细密,光泽好,硬度高,但在气温悬殊变化的情况下易产生裂纹。

    亚洲的母象不生牙,各地所产象牙的颜色比较白,但过段时间后会逐渐老化,色泽泛黄,光泽亦差,其牙质的硬度低于非洲牙。

    象牙质地细腻,硬度适中,光泽柔和,牙纹细洁,才是制作高档工艺品的天然好材料。

    何俊文走到书柜前,拿出一件藏品,双手奉上道:“这是早年无意得到的香筒,正所谓宝剑赠英雄,请先生笑纳。”

    闻一鸣接过香筒,手感温润如玉,象牙表面呈淡黄色,如黄玉般晶莹剔透,很是漂亮。

    香筒造型与民间使用的筷笼相似,是种清雅的室内陈设品。将特制香料或是香花放入筒内,使香气从筒壁、筒盖的气孔中溢出。

    材料多样,黄杨木最为常见,或用紫檀、竹子等做成,材质十分讲究,工艺精美,切雕工多为镂空,能用象牙雕刻,竹林七贤栩栩如生,肯定是宫廷御用精品。

    “晶莹如玉,雀丝自然,包浆深厚,上品!”

    听见闻一鸣的赞美,何俊文喜笑颜开,对方满意就好,所谓投其所好,今天见识到香道的神奇,难怪胡建民如此推崇这个年轻人,果然深不可测。

    闻一鸣把玩着香筒,象牙的表皮都会老化,年代久表面就开始泛黄,再由淡黄逐渐变成姜黄、深黄,直至浅棕色。

    同一件象牙器上颜色还往往深浅不一,伴随着色泽的变化,有的器物表面,还会出现一根根短头发丝样的浅纹,称之为雀丝。牙器的年份愈久,雀丝就愈多、愈黑、愈深和愈长,如同树木年轮,能通过这些推算出象牙的大致年份。

    “这件应该是清代牙雕名家,南于北吴中的吴南愚作品。”何俊文指着款识介绍道:“于硕擅长用盲刻法,即在肉眼看不清的情况下,全凭手感运刀雕刻而成,入刀有力,意在刀先,轻重缓急,随心所欲,运刀如运笔,得心应手,字字意气连贯,流畅自然,其功力之深令人瞠目结舌。”

    “与于硕齐名的吴南愚,能于五分方圆之象牙面上,刻字千余,具有帖气。非用放大之镜不可辨识,不知其何以为之,鬼斧神工也。”

    “从康熙时起,被征到清宫造办处的牙雕工匠就不断创新工艺,能做到让皇帝真正满意并不容易。因为在清中前期时,皇帝认为苏、宁、杭、嘉、粤等地的牙雕都有外造之气,粗糙又笨俗,不符合宫廷的口味。”

    “特别是雍正皇帝,艺术标准极高,既要雅秀,又要精巧。这些工匠在遵照皇室的要求制作时,就得精心构图,避免繁复堆砌,刀锋毕现的缺陷。”

    “又在牙雕中糅进画风和竹刻技巧,使作品较之北方浑朴简练的风格,更显得雍容精细;较之南派的繁复堆砌的雕刻工法,又显得清秀典雅、细致简洁。”

    “其中的佼佼者因为设计雕刻都得到皇帝的赏识,才能够得到格外恩准,在作品上留下自己的款识。如故宫珍藏的黄振效刻的渔家乐笔筒和云龙纹火链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