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鼻尖上的宝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58章 真假十二金人(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闻一鸣扔掉土,指着茫茫大山,感叹道:“解放前出土约5000方历代墓志,按平均每十座古墓出土一方墓志计算,可知被盗掘古墓达5万座之多。”

    “按平均每座古墓出土10件文物计算,出土文物即达50万件之巨!”

    “而这50万件文物中,95都流失海外。盗墓者进入墓室,取走他们认为值钱的东西后,常把墓中可能更有价值的文物砸碎,把珍贵的壁画涂抹得面目全非,全世界也只有咱们敢这么败家!”

    北邙山上朔风生,新冢累累旧冢平。富贵至今何处是,断碑零碎野人耕。

    洛乡城北山,古今葬冥客。聚骨朽成泥,此山土多白。

    黄河渡口人,北邙山下路。但见冢累累,无地栽松树。

    “人为什么都喜欢埋在这里?”

    黑凤皱着眉,看着荒凉孤寂的大山,不明白道:“有的是青山绿水,就算风水宝地也不止这一块吧?”

    所有人盯着闻一鸣,好奇期待答案,闻一鸣摆摆手,笑道:“北邙山头无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

    “唐朝诗人王建的一首诗,活生生地告诉我们,唐代邙山,寸土寸金!用古人的话说就是:被昆仑之洪流,据伊洛之双川,挟成皋之险阻,扶二崤之崇山。”

    “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

    “早在苏杭成为鱼米之乡以前的千年,邙山就已是古人心目中的最佳安息地。城外的邙山,北带黄河,南望伊阙,在古洛阳人眼里是绝好的风水宝地。”

    “邙山陵墓群埋葬着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六代共计24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群。包括东周时期的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

    众人啧啧称奇,这里真不愧是盗墓贼的乐园,光皇帝就这么多,加上其他王侯将相,文人雅士,岂不是……

    “还有才华横溢的南唐后主李煜,史书记载,亡国后的他不明不白地死在开封,以王礼葬北邙山。他的墓冢,大概在孟津县朝阳镇后李村、周寨村一带。”

    “邙山上千古长眠的还有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合纵家,几乎相当于现在的联合国秘书长。游说六国联合抗秦,曾身佩六国相印,使强秦不敢东窥函谷达15年。”

    “老城东20公里,在汉魏故城东南的洛河北岸有小村名曰张苏寨,寨内一冢为苏秦墓。”

    “还有当年在秦国叱咤风云的一代宰相吕不韦,竟然也埋在邙山。最不可思议这里还长眠着一位朝鲜国王,百济国的扶余王据史书记载,后来也葬在邙山。”

    不知有多少盗墓分子夜以继日的在邙山中寻找着发财梦,这座千年古墓群无法安息,就算国家明令禁止盗墓,邙山仍未得到宁静,人为破坏已使古墓50年来减少过半。

    许多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几近于零,当调查人员寻访墓冢位置时,老乡几乎不问来意,立刻热心指点、带路,没有任何防范意识,这无疑也给盗墓者提供可乘之机。

    所有人仰天长叹,很是无奈,没办法,只能靠少数人保护文物,尽人事,听天命吧。

    话虽如此,但众人寻宝的热情越发强烈,脚下踩着无数古墓,不知道那里就能挖出宝藏。

    “这难道是……”

    众人来到一个小土坡,金宝停在上面,触角飞快挥舞着,好像有巨大发现。

    挖了足足半个多小时,终于发现一个地洞,里面埋着几个破旧不堪的宝箱,时间最少超过千年以上。

    “这不会是传说中的十二金人吧?”

    闻一鸣从箱子里拿出六十公分高的黄金人,很沉,最少三十多斤,身着戎族的服装,身上雕有精细的花纹,显得耀武扬威,精神抖擞,英勇无比。

    “十二金人?不会是秦始皇铸造的吧?”

    黑凤很是吃惊,看着小金人不可思议道:“传说中十二金人不是铜的?而且十分巨大,这个这么小……”

    闻一鸣摇摇头,迷惑道:“我也拿不准,当年秦始皇坐稳帝位后,始终在忧虑如何确保长治久安,使江山流传之万世的问题。要坐稳天下,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收缴和销毁流散民间的兵器,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别人使用武力夺权。”

    “某天秦始皇观看舞灯笼和各种杂耍表演,正看得高兴的时候,忽见一队杀气腾腾,手里拿着刀剑等兵器的武士上场表演战舞。又触动自己长久以来的心病。恰巧探子来报,说临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