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鼻尖上的宝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72章 古人也有维密(第1/2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六都乡,黄巢窖!

    大家来到玉山县城,毗邻江山从江朗山到玉山大约三个小时车程,有座山,相传黄巢当年在此窖下大批财宝,故称黄巢窖。

    现在还是一片世外桃源,风景秀丽民风淳朴,山上依然有野猪等山兽出没。山上有石窟洞,当地百姓把它叫做老虎洞。

    闻一鸣站在山顶朝北面县城方向望下去,指着山腰处有一丘一丘的粮田笑道:“传说黄巢的大批珍宝因为征战的原因无法带走,就埋藏在此九九八十一丘粮田中的某块田下面。”

    “当年插下自己的宝剑为记号,以备日后之用。传说只要数到刚好九九八十一丘田的时候,宝藏和宝剑就在那里。”

    “千年以来无数人用尽各种方法,每数一丘田的时候就插上一根棍子或是旗帜做记号,想数清楚这里到底有多少丘田,有没有传说中的第八十一丘田?”

    “奇怪的是,每每如此不是多了就是少了,怎么也数不到九九八十一!”

    “不会吧?我数数!”

    黑凤不信邪,走到高处,聚精会神开始数,可丘田层层叠叠,数目太多,很快数花眼,基本不知道数到多少?

    闻一鸣哈哈大笑,既然是传说中的宝藏,肯定有不少人试探过,要是容易找到早就轮不到自己。

    直接放出金宝,这种事还是要靠小家伙,很快发现目标,居然不在丘田里。

    众人来到离丘田很远的偏僻山谷,看着黑虎几人挖出的宝箱,黑凤不爽道:““哼,早就说什么传说根本都是骗人的!”

    “那也不一定,说不定当年这里也是丘田的一部分,只不过沧海桑田,物是人非罢了。”

    闻一鸣笑着,能找到宝箱就行,打开箱子,里面有很多白玉片,中间夹在着缕缕金丝。

    “珠襦玉匣!”

    闻一鸣走上前,蹲下来拿起白玉片,全衣耗用玉片、金丝巨多,做工十分精细。玉片成衣后排列整齐,对缝严密,表面平整,颜色协调,令人惊叹。

    “说白了就是金缕玉衣,汉代,玉衣也称玉匣,是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服,外观与人体形状相同。”

    “汉代人认为玉是山岳精英,将金玉置于人的九窍,精气不会外泄,能使尸骨不腐,可求来世再生,所以用于丧葬的玉器在汉玉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优质羊脂白玉片进行选料、钻孔、抛光等十多道工序的加工,并把玉片按照人体不同的部分设计成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再用金线相连。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的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上千户中等人家的家产总和。”

    眼前这件金缕玉衣保存完好,应该是黄巢从汉武帝墓里弄出来,至今出土过的汉墓共有十八座,而金缕玉衣墓只有八座。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满城一号墓出土的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用一千多克金丝连缀起2498块大小不等的玉片,由上百个工匠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完成。整件玉衣设计精巧,作工细致,是旷世难得的艺术瑰宝。

    “小心!”

    就在黑虎几人往外搬金缕玉衣的时候,突然闻一鸣好像看见什么,赶紧阻止道:“下面还有东西!”

    小心翼翼从金丝中翻出一件半透明的纱衣,吃惊道:“素纱襌衣?”

    慢慢把纱衣全部拿出来,长快两米,由上衣和下裳两部分构成。交领、右衽、直裾。面料为素纱,缘为几何纹绒圈锦。

    “这么薄?”

    黑凤惊叹的看着阳光下几乎透明的纱衣,丝缕极细,真可谓薄如蝉翼、轻若烟雾,且色彩鲜艳,纹饰绚丽。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纱衣,用料约26平方米,重仅49克,还不到一两,是世界上最轻的素纱襌衣和最早的印花织物。”

    闻一鸣感叹道:“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霜。”

    “我以为白居易在《缭绫》诗中描写的那飘渺如雾般轻盈,晶莹如水般剔透的缭绫,不过是艺术夸张,可现在才发现,名不虚传!”

    这话本不是瞎说,据专家研究素纱襌衣,丝织学对织物的蚕丝纤度有专用计量单位,叫旦。每九千米长的单丝重一克,就是一旦。

    旦数越小,则丝纤度越细。经测定素纱襌衣的蚕丝纤度只有102至113旦,而现在生产的高级丝织物还有14旦,足见汉代缫纺蚕丝技术的高度发展。

    “都说古人守旧封建,根本就是骗人!”

    黑凤突然想起什么,看着薄如蝉

-->>(第1/2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