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帝国再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四章 关门打狗(下)(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只停靠在港口。明军由南向北而来,说起来,他们才是最为进退自如的,有恃无恐的。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刘伯禄那个总兵官,还是彭三益那个海南道,都是无法与之比拟的。

    府城遭遇明军突袭的消息以着最快的速度从子城的小北门传来,守在此处的清军算是各县最多的,就是分属于各部,显得有些杂了。镇兵在这里是最少的,一个千总统管城池防御,手下却只有几十个兵。其他的,有明军的降卒,有海口千户所的军户,还有本地的守卒,若非是碍着清廷编制的条条框框,刘伯禄早就把除了军户以外的兵马都融入到了琼州镇之中了。

    千总在南城门上直冒着大汗,府城不开北门,倒是少了一个明军趁势突袭海口千户所城的便捷途径。但是府城丢了,刘伯禄却不知所踪,他身为部将一边要守卫城池、一边要保全部队、更要顾及到大帅的安危,几厢为难,但却也被这些困难和选择生生的卡在此处,动弹不得。

    “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脑海里全都是这样的文字在来回来去的跳动着,甚至都快达到了滚屏播放的效果。千总很为难,但是更为难的还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留给他选择的余地也会越来越小,这不光仅仅在于明军对于府城的控制不断强化,甚至不在于明军的主力抵达后势必会对其展开攻势,只是这城里的那些分属于各部的军官就足够让他挠头了。

    “千总爷,走吧,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是啊,还是先过了这海峡,到了对岸的雷州府便有大军可以依托。到时候,是打回来,还是保全士卒、舰船,千总爷您可都是大功一件啊。”

    “正是如此,现在撤走还来得及啊,万一被贼寇的水师拦住了去路,到时候就算是想为朝廷保全些兵马也是不可能的了。”

    自家的部下、卫所军官以及本地守卒的军官纷纷表态,无不是希望他能够尽快带着部队转进。三方有志一同,倒显得那些明军降卒的态度还有些暧昧,始终一言不发。可是,千总却知道,除了他自己的部下以外,现在反倒是那些明军降卒是最值得信任的。

    “撤军的事情,某想过了,确实要尽可能的给朝廷保全些实力下来。但是某麾下就这么几十个官军,光是某带队撤到雷州府,不过是杯水车薪,不如诸君与某一起撤到雷州府去,如此可好?”

    千总目光炯炯,果不其然,除了明军降卒的那个挂着参将衔,实际上就只有百来兵的军官以外,另外的两拨人无不当然愕然。

    接下来,无非是诉苦的时间,什么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唯恐士卒和家属贪恋故地不肯撤走啦;什么他们祖祖辈辈住在这里,祖坟就都在城外,走了之后怕是会遭到明军报复啦;什么他们留在此地,等到清军打回来时再给清军出丁出粮,作为内应啦。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这些本地人是根本不想走的!

    不走,反倒是力劝他赶快走,其用意无非是把他哄骗走了,他们好快点儿将这座千户所城拱手交给明军,免得明军大举扑城,再伤了他们的那些乡邻亲朋什么的。

    清军第一次夺取琼州时是兵不血刃,李成栋反正时琼州的清军也跟着反正了过去,等到杜永和降清,清军又是没费什么气力就拿下了此地。本地人,无论是琼州府的民户,还是海南卫的卫所兵,奉行的都是无论明清,谁来了就跟谁,反正都是出丁出粮,纳税交赋。

    明初时,卫所占据全国耕地面积的近半,卫所兵破百万之巨,由于余丁存在,军户就更是一个难以想象的巨大数字。有明一朝,军户地位地下,逃亡比例甚大,但是能留下来的,不是有口饭吃,就是实在逃不了的。当卫所军官演变成地主,但却得不到民户地主、乡绅的社会地位,当军户演变成国家和军官的双重农奴,他们对国家的忠诚也就变得微乎其微了,以至于当清军破关而入,卫所兵的抵抗力度甚至还远不如镇兵,更别说是和郑氏集团、大西军、大顺军这些曾经的海盗和流寇们相比了。

    千总知道此处情弊,无非是调笑一番,只待那些人诉苦结束,他便当即表示宦囊不满,撤军到雷州府也要上下打点云云。

    众人心领神会,自是要资助一二。于是乎,千总也不推脱,当即表示银子一到,他就会带着本部兵马和明军降卒一起乘船撤回雷州府,并且要众人保存实力,为清军重夺琼州府时做好后勤和内应的相关准备。

    “千总爷体恤下情,卑职等谨遵千总号令!”

    时不我待,千总早前已经派人回军营进行准备了,只待这边的银钱到位便立刻启程。两方面都是急切的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