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帝国再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十八章 揭盅(中)(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硬,他们之间也存在着派系之争,如此就不可避免的将郑氏集团视作了外人。当然,这个外也是要看和谁比的,要是和孙可望比,那还能算是盟友,更别说是满清了,但若是和永历朝廷旗下的其他几近于实控的文官武将势力相比,就免不了有对军阀的忧虑了。

    周腾凤就着此事继续说下去,郭之奇也并没有太过在意。贸易嘛,从来都是如此,没什么好新鲜的。至于那个什么安南的藩属,他是知道一些的,一个正处于四分五裂状态的小国而已,在如今的明廷眼中,分量实在算不得什么,就算是乞师,也不会考虑这么个货色。

    “张巡抚和下官琢磨着,粤西地方也是粮食吃紧,干脆也向安南那里购买了一批粮食。走的是高平莫氏的路子,价钱上比较公道。就是我二人位卑言轻,若是想要再多购置些,怕是还要督师的面子。”

    周腾凤一语说罢,便下意识的看向了郭之奇。后者先是一愣,旋即面上便浮现了惊喜之色,连连称道张孝起和周腾凤二人的良策,旋即便一再表示,他会以督师大学士的身份修书与安南方面,为他们的行动谋求方便。

    “高平莫氏的路子可以走走,但郑氏那边就算了,不可落人口实。”

    “下官明白。”

    一个国家,两个王朝,四股势力,这就是安南的现状。这其中,郭之奇口中的高平莫氏,那个莫朝的国王在明廷只是个安南都统使的身份,全凭着抱粗腿才能确保不被黎朝消灭。郭之奇谈及狗粮的事情时,又与周腾凤暗示了一番,可以适当的在莫朝那边继续压一压价格,莫朝是不会敢反抗的。

    至于黎朝那边,阮主在南,他们一时间够不到。而黎朝的国王,其实就是郑主所拥戴的傀儡,倒有些像是当今明廷的孙可望之于永历帝。他们是政治人物,素来以朝廷正统自诩,当然要避免日后落下被政敌泼脏水的把柄。

    其实,除了这几方势力以外,安南国内还有一个保主武氏,实力不强,在黎朝世镇宣光地区。那里是内陆,且与周边国家不接壤,往往所为人忽视。不过,郭之奇他们都是在两广地区挣扎多年,周边的势力或多或少的都有些了解。据他们所知,这武氏明面上遵奉的是黎朝,但背地里与莫朝也勾勾搭搭的,思前想后,他们也打算借莫朝的关系设法再走一走那边的路子。

    郭之奇写了书信,周腾凤便连夜赶了回去。未几,张孝起那边收到了书信,也是连忙送往了高平莫氏。

    督师,外加上内阁大学士的身份,比起张孝起、周腾凤这些粤西南的地方官员,郭之奇是直接代表明廷的,是明廷在两广地区的权力延伸。莫朝的安危,系于明帝国的一念之间,这是已经超过了一个世纪的现实。当郭之奇的书信送到,信中的言辞称不上居高临下,但是口气上也并不容多少质疑,直接要求莫氏向张孝起方面输送粮食,并设法打通与武氏之间的联系,争取利用武氏在黎朝的渠道收购到更多的粮食。

    对于这般,莫朝当代的国王明宗莫敬宇也是无可奈何。说起来,若是明廷在两广还是从前那般也就罢了,敷衍敷衍过去就可以了,但是现在明军一举收复了广州,更远的还有消息说也实在去年明军一口气收复了福建。这分明就是要咸鱼翻身的架势,于他们这等全凭抱大腿生存的割据势力而言,该当如何最是看得清楚了。

    接到书信,莫敬宇就下令在高平地区低价收购粮食,同时秘密派人去与武氏当代的首领武公悳联络,作为中间人向武氏方面购买粮食。

    当今安南,最强者已然是郑主,如他们这般,实力甚至不及阮主,更要紧抱着天朝的大腿来狐假虎威。粮食迅速的开始筹集,他们走的是陆路通道,通过莫朝的控制区运往广西,而转道廉州府,从那里改走水路,将粮食向广州方向集结。

    这样的动作,难免避不开郑主的耳目。不过,这时候的郑主也已经顾不上他们了,琼州府方面的商贾出面,透过他们在安南的各种关系进行粮食收购工作,郑主控制区的粮价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上扬。当然,让郑主感到平衡的是,这些琼州商贾也在阮主的控制区收购粮食,粮食价格上涨也同样在影响着这个老对手。

    收购粮食的银钱多是来自于收复广州的分润,而粮食除了解决粮荒,更重要的还有为李定国的大军提供出征粮草之用。

    一转眼,已经是五月了,粮食陆陆续续的送抵,那些等待着补贴的广州明军将帅们倒是比李定国更快的找到了郭之奇,要求督师兑现早前的承诺。对此,郭之奇的调门也没有软下来,只说当时约定的是夏税征收完毕再行补贴,算算日子也是八月份的事情了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