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帝国再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十九章 各方(完)(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界限渐渐消失,洪承畴眼见着气氛烘托得差不多了,轻敲桌面,女乐便识趣儿的退了下去,只留下了他的声音依旧响彻大堂之上。

    从当年在福建老家求学,后来参加科举考试,一步步的经过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乃至是殿试,随后科举得中,授官任职,从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开始,历员外郎、郎中等职,光是在刑部就坐了六年。后来先是到浙江任提学佥事,然后升迁浙江布政使司左参议,一直到了调任陕西督粮参政,开始参与剿灭流寇才算是进入到了升迁的快车道。

    就着履历,洪承畴将他读书、做官,从开蒙以来的事情娓娓道来,时不时的还会有些当年的趣闻提及,引得在场的众人一阵好笑。

    降清的事情,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了,洪承畴主要聊得还是当年围剿流寇时的故事,尤其是那些流寇对百姓,尤其是对士绅的残暴行径,在洪承畴的口中可谓是不胜枚举,也很难分得清楚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而此间,甚至是当下的士绅阶层当中也没有比他对于当年的流寇更加了如指掌的存在了,就只能任由他一个唱着这一出独角戏。

    “闯贼之暴行,可谓是罄竹难书。而那西贼,屠戮之重,丝毫不下闯贼。远的不提,只说这长沙府,当年就多有被西贼残害的士绅百姓,城内的吉王府原本何等恢弘壮观,也不过是一把火就给烧了个精光。”

    说罢了这些,洪承畴的面上可谓是痛心疾首到了极致,连带着包括少数士绅似乎也回想起了一些旧事,面上不由得流露出了戚戚之色。

    这一切,无不是看在洪承畴的眼中,眼见于此,他更是大声的向众人坦言道:“诸君皆是湖广本地的贤达才俊,所以老夫今日亦是有为国惜才之心。因为,老夫相信,诸君读圣贤书多年,当不会与那些将天下搅得大乱,可谓是丧尽天良的贼寇为伍。”

    此言既出,可谓是掷地有声。士绅与他口中的闯贼、西贼,洪承畴刻意将其分隔开来。这样的鸿沟,其实本就存在,无非是满清的民族压迫导致了汉人以夷夏之防的思想为纽带,实现了针对清廷的团结。这种团结是非常不稳固的,因为阶级属性摆在那里,新仇旧怨,外加上利益所趋,这些年明廷招抚了大批的大顺军、大西军,但实际上无论是明廷主导时期针对大顺军的打压,还是大西军主导时期针对朝廷的权利限制,其实都是始终存在着的。

    有了士绅和贼寇的阶级对立思想作为基础,按照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道理,满清在洪承畴口中就演变成为了遵奉儒家道统、保护士绅阶级利益的本土化政权,与暴元分割开来。而在满清的保护下,他们这些儒家士人才没有遭受到贼寇的残害,那么拥护满清其实也就是在确保他们自身的利益。

    洪承畴一番话说下来,将道理蕴含在他所谓的事实之中,比如清军在常德的胜利,就被他引申为西贼杀入湖广,残害士绅百姓的前兆,而清军取胜,就是确保了本地士绅百姓们的福祉云云。

    阶级对立,是洪承畴唯一能够破解夷夏之防的思想依据,因为明廷现在所仰赖的正是他们曾经所不齿的闯贼、西贼和海寇,正是这些明廷曾经的敌人们为这个王朝,乃至是为这个汉家天下撑起了最后的一片天地。

    宴会一场,到了此时,洪承畴更是激动的为清军的胜利赋诗以贺,随后那些长沙幕府的幕僚们亦是拿出了各自的作品以为附和。诗会的气氛已经到了,那些刚刚得到洪承畴担保而免了必死之罪的士绅们也只得硬着头皮书写下几首诗篇。倒是这其中,却也不乏有真的回到了阶级对立倾向的士绅,发出了对清军由衷的感激之情。

    这正是洪承畴所要达到的目的,因为在这样的时代,所谓民心,是微乎其微的。只要控制住了士绅之心,利用士绅在民间的话语权,哪怕是黑得如煤球一般,也一样能够洗出个白璧无瑕来!

    “有此一举,湖广士心、民意,就算是有了一个初步的稳定。倒是接下来,还需要再接再厉,彻底稳固了湖广的战守大局,接下来只要等那些明军自己犯错就够了。”

    宴会结束,已经很晚了。洪承畴早已分派了住宿,由着这些士绅在西南经略衙署,这处曾经的吉藩四将军府中休息。至于明日,则更是准备好了路费和仪程,并且调用了大量的车马将他们一一送回家乡,称得上是一个思虑周全。

    至于这场牵连三百余湖广士绅的大案要案,几乎可以说是清廷入关以来最大的一次案件,这样的大案,洪承畴以着怀柔的手段结束,与清廷这些年来的形象极为不符。不过,卷宗他是已经派人送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