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帝国再起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十九章 暗度陈仓(下)(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免的成为了广州的门户以及与大军联系的纽带。在这两个县摆放了三个镇七千战兵,说起来并不算多,不过这也已经是陈凯暂时能够拿出的最大力度了。

    吩咐过后,座舰继续北上。过英德,直抵韶州府城,在那里,先期抵达的左提督柯宸枢已经接替了韶州府总兵官萧拱宸负责前敌指挥工作。甚至,在柯宸枢的率领下,这支大军也已经出了韶州府城,直扑南雄府的始兴县。

    南雄府是广东一省最北部的一个府,但却素来是归属于南赣巡抚衙门节制,有“枕楚跨粤,为南北咽”之称。这个府位于梅岭以南,占地面积极小,只有府城附郭的保昌县以及西南部的始兴县这两个县,放在旁出大抵也就是个州的规模,甚至还不一定是省辖的州,而是府辖的,但是在广东,她比罗定州的行政级别要高不说,南赣清军由于承受着韶州府明军的军事压力,在此也布防有重兵。

    “根据细作打探,整个南赣地区虏师计有南赣提标、赣州镇标、南安镇标、南赣抚标、汀州镇标、郴州绿营、南雄镇标、韶州镇标以及一应城守营镇守。这些部队的底子基本上都是南赣地方的绿营,对于地理上不似直接从北地、江浙调来的绿营那般模糊。而且在规模上已非当年那般,实力不可谓不雄厚。”

    情报是陆陆续续送到广东巡抚衙门的,陈凯对于这些清军的规模早已烂熟于心。从尚耿两藩覆没开始,清廷就在按部就班的给南赣扩军,随着陈凯收复韶州府,扩军的力度由于洪承畴的谏言更加巨大了起来。

    这其中,南赣提标、赣州镇标和南安镇标三部是以着原本拥兵五千之众的南赣镇标扩建起来的。其中,南赣提督胡有升是为原本的南赣总兵,如今依旧管五千战兵,但是官职上有所提升,作为汉军镶黄旗的旗人,他和他的部队自然是清廷在南赣地区的中坚。另外两镇,皆是三千战兵的规模,总兵官也都是胡有升以前的部将,指挥上不会有半分掣肘。

    其他各部,原本或是一千兵马的协、或是两千战兵的镇,如今也都尽数提升为一镇三营三千战兵的编制,驻守各处要点,南赣作为连通江西、湖广、广东、福建四省的节点作用被凸显得份外明显。

    不算那些守卫府县城池的部队,仅仅是这些部队,林林总总的算起来就有着高达两万六千战兵之众。这个数字,其实并不算过于巨大。但是,相对的陈凯此番率领的部队只有左提督、后冲镇、后劲镇、护卫前镇、护卫右镇、铁骑镇、骠骑镇以及广东巡抚标标营这一万六千大军而言,其实际上依旧是有着明显的兵力优势的。

    然而,对于这样的劣势,北上的明军对此并没有什么压力可言。究其原因,清廷在南赣的兵力虽多,但是处于守势,必要兼顾各处。真正挡在明军北上道路上的无非是分别镇守和协守南雄府的南雄镇标和韶州镇标,以及韶州府北部的南安镇标。

    “赣州总兵先启玉、南安总兵郭虎、南雄总兵粟养志……瞧瞧,这一个个的,好像都是老熟人嘛。”

    当年义救广州,郭虎、高进库和先启玉三人的部队就曾在城南与陈凯争衡。这里面,高进库和郭虎去年就在高廉雷就已经降了明军。不同的是高进库是真的降了,而郭虎则是诈降,随后找了个机会就又重新投回了清军那边,一度协守高明县城,结果等到高明县城为明军收复,他又一路北上逃回了南赣。而那粟养志参加过江门一战,被调派协助徐得功拦截陈凯,自然是遭受了可耻的失败,结果则是仗着陈凯当时急于南下与李定国汇合才侥幸得脱。

    先启玉一直都在南赣地区驻防,另外陈凯还从军官名单里看到了诸如贾熊、孔国治之类的名讳。这些家伙都曾是为清廷抗住金声桓、李成栋的大军,导致了两省反正遭到镇压的凶徒,更是赣州之屠的凶犯。即便是最近这几年,他们也频繁出入广东,比之广东本地的绿营兵,尚耿二藩也更加相信这些南赣绿营的战斗力。

    “炮队还在路上,不必急着攻城。”

    如是说来,众将心有默契,柯宸枢亦是点了点头,表示对此的认同态度。似是感受到了始兴县城外的不紧不慢,南赣以东的福建汀州府城城外,招讨大将军行辕右提督黄山亲统援剿中镇郝文兴、援剿前镇黄大振、援剿左镇黄昌、援剿右镇洪承宠、骁骑镇王进等一万三千余众大军再一次兵临城下。

    之所以用再一次来加以注释,实在是从去年开始,黄山已经几次发动过针对汀州府城的进攻了。本地清军极力扩编,外加上南赣的绿营兵次次赶来增援,才勉强在黄山的一次次强攻之下守住城池。但是,汀州一府,清军的控制区也仅限于这座宛如孤岛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