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无穷重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534 虎动(第1/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接下来的时间中,路颛的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各种物价协调还有北方的领土,权利交接。

    路颛的皇帝大伯将这块土地交给路颛很显然是孤注一掷了。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郑国渠的政策,战国时期韩王为疲秦国,派水工去秦国修水渠,试图让秦国耗费人力物力无法东进,然而这个水渠完成后,秦国国力大增。

    宏泱帝做出这样的决策属于无奈。他现在已经时日无多,在这最后的时间内,他必须用将路颛的一切可能在权利交接期插手的行为给冻结住。然后作为皇帝的他,利用这段时间整理好国内的情况,让下一任能够接手好自己整合的势力。

    作为帝王宏泱的这一手非常漂亮。但是这位优秀的帝王遇到了资本家的手段。他面对的烂摊子,给路颛尿了一泡尿,整理的更麻烦了。皇帝的整理速度绝对是比不过路颛的。

    路颛这边是有几十个统计部门,组成的行政集团。处理问题的效率比帝国那扯皮的皇室议会内阁要高多了。

    就在皇帝还在靠着药续命,艰难的思考该如何决策时。

    一批批物资已经集装箱打包输送到北方,几百个工作队,在当地招工,进行了铁路建设,随后迅速修建临时机场,路颛还想在北方大平原多挖几条水渠,多修几个水坝,然后在这里完成机械化耕作。

    “北方的风很喧嚣,可惜我没有文采,做不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句子,可惜,可惜了豪情壮志” 路颛站在某临时修建的北方基地二楼上,扭头对身后的人问道:“你们有谁会作诗吗?”

    后面端着一盘土的,考察队队员一年懵逼的看着路颛,路颛摆了摆手说道:“算了,是我中二了,继续测量吧。”

    路颛这所在的这个基地中肩负着多项考察任务。比如说身后的人就是负责土壤考察。

    所谓的土壤调查具体工作是,

    1:每隔数五公里公里选择采样,

    2:在一个土壤点上,用类似洛阳铲一样的铲子,分别钻五厘米,十厘米,二十厘米,四十厘米的深度,取土,然后称量,烤箱烘干后再次称量。计算土壤含水量,然后记录数据。

    3:将数据标注在地图上,五公里一个的方格上。各个地图方块,分别用黄橙红来标定。表示含水量大小的直观图。

    这样的直观图,交给水利部门,水利部门就能参考数据进行水利修建。(水利工程可不是领导拍案,一时兴起就乱来的。)这就是现代科研工作中百分之九十九。需要的不是天才。而是国家的组织力。

    这个土壤采样的测量的工作,需要一个团队来做。而这个团队,权利分封的旧社会是无论无何都完成不了的。因为组织不起来这个团队。

    如果封建时代,有人能认为随便用钱在街上雇佣就能完成这个工作,那是太天真了。上交的土壤采样,很可能全都是一个地方的。根本不会跑那么远的路。因为无法监督他们是否去干这个活。(聪明人的做法,开头认真干,然后胡搞,最后要检查,可能曝光了,立刻逃跑走人。反正钱都到手了)

    而现代国家真正的做法是,养一批人,分为多个团队。团队平时负责,年终相互检查情况,如果检查中发现数据失真,失真一条记过一条,数据大量造假,直接开除。而这些人就是所谓的事业单位。

    在这片新平原上路颛的工业联盟的工作不仅仅是测量土壤,而路颛的工业联盟的组织体系下也不止这一个测量土壤的团队。

    土壤,水文,人口,每地的物产,大量的统计数据(相对封建时代,没法和信息时代比)汇聚在在计划中心,然后一条条政策根据这些统计数据制定。

    路颛抵达这里三天后就了解了这里的情况,也来了解自己在这里之前有人给自己弄小动作。

    燕赵齐在这块土地上杀了数千年,在民族主义盛行的这个时代 ,这里并没有民族主义。大家处于状态已经麻木了,边地的平民也都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国的,不过最近齐国的部队在这里留下了不好的风评。

    北方的岩雀军团一共五万人,在撤离的时候,将官们带着这些军团彻底在附近放松了一下,所谓的放松就是烧杀抢掠。然后他们走了,

    结果接下来路颛的队伍抵达后,就迎接了仇恨的目光,这些仇恨的目光,可不管路颛的人和其他齐国的兵团有什么不同,都认准了是齐国人干的。 这已经给路颛的现在进入北方的力量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路颛对着身边的一位将军问道:“岩雀军团是什么情况?”

    一旁的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