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无穷重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551 南辕北辙(第4/5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图手指微微在西南山区画了四十万平方公里的圈圈。奥丁说道:“就在这里,人烟稀少的地方,你们避开这里就行了。”

    金羊社的成员们纷纷开始查询地图资料库,搜索这地方地区,遂发现这里并不是什么重要的战略区域,人口稀少,交通不便,属于地球上死角地区。所有人随机松了一口气。

    不过随后接下来一位神眷者好奇的闻了一下:“他现在在哪里做什么?”

    奥丁摇了摇头说道:“不可知”

    38年七月 在群山缭绕的黔地。尽管世界工业化发展了一百年,但是地球上的这种地方,人类想要留下大规模活动痕迹依旧是极其困难的。

    如果站在22世纪,亦或是23世纪,人类重新评判这个时期人类文明的发展程度,绝不会二十一世纪那样比较人均gdp,人类幸福指标这类指标来评判。

    后世的人只会评判的标准:以下三个方面

    个人福利:人类自身维持自己身体的健康技术(医疗技术),

    工具生产:工具的产量和工具的质量

    自然环境探索:以及对严苛自然环境的开发力度上。

    其中第三条和二十一世纪国际“社会发展水平”的判断标准差异极大。

    对于二十一世纪工业国的技术水平来说,建设沿海地区毫无任何难度,只要有足够的财力,21世纪世界的生产力就能建设出科技感十足的城市,比如说迪拜。当然一个民族有着工业素养能给全球工业链提供劳动力,那就更能如此了,这就犹如东北亚地区日韩的沿海城市。

    沿海容易被建设是建立在海运技术的基础上。二十二,二十三世纪的海运技术,提供的运输成本依旧是如此,所以未来的人绝不会将海运支撑的沿海繁荣看作此时文明发展程度的指标,从未来的角度上,对严苛自然环境的开发才是未来人观察此时文明国家的发展程度的指标。

    这些山区部分在二十一世纪的大部分人眼中开发难度太大,工资低,物资少,

-->>(第4/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