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等到张永德的手头只剩下最后一份尚未宣读的诏书之时,李中易微微的翘起嘴角,该来的终于来了,他倒要看看,符太后和范质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刘贺扬面上显得很高兴,那不过是常居于开封,在官场上练就的一身应酬本事罢了。自从,被破格晋升为郡公之后,刘贺扬的心里便凉嗖嗖一片,而且越来越冷。
在李家军中,刘贺扬的军功不及杨烈,亲厚不及廖山河,他何德何能,安敢居于郡公的高爵?
尽管心里有些忐忑不安,但是,刘贺扬并没有太过慌乱。刘贺扬追随在李中易身边的时日,也不算短了,他非常了解李中易的脾气和秉性。
客观的说,李中易除了极其重视军规之外,颇有容人之量,不仅善于用人,也敢于用人。
别的且不去说它,刘贺扬和马光达都不是最早跟随李中易的老部下,就资历而言,远不及以杨烈为首的河池乡军那一派。
但是,李中易秉承着海纳百川的用人逻辑,不仅没有歧视刘贺扬和马光达,反而委以一军之首的重任,他们二人在军中的地位,也仅次于杨烈一人而已。
更重要的是,从灵州才开始追随李中易,资历不如刘贺扬和马光达的宋云祥,也被提拔到了一军之首的高位,这就足以证明,李中易没有把他们看外,不分地域和资历用人才。
当然了,刘贺扬心里也非常明白,朝廷的诏书虽未明言,却潜藏着浓浓的忌惮和提防之心。
“朝廷看走了眼啊!”刘贺扬低着头,暗暗叹息不已,李中易对朝廷的心思可谓是了如指掌,然而朝廷却对李家军知之甚少。
如此浅显易懂的挑拨离间手段,怎么可能瞒得过李中易的眼睛呢?
退一万步说,就算是刘贺扬感念于朝廷的厚赏而起了异心,在镇抚系统以及军法系统的严密监视和制约之下,没有李中易亲笔签押下发的那种带密码的军令,他有可能调得动一兵一卒么?
想到这里,刘贺扬下意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