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钱,但是,捕捉的渔夫太多了,渐渐的也越来越难捕到。
更令人为难的是,赵老幺拖家带口的四世同堂,上有祖母、母亲需要赡养,下有六个儿女需要抚养,仅靠捕捞黄河鲤的一点子收入,哪里养得活这么多张嘴?
客观的说,捕鱼是一件极耗体力和精力的活计,赵老幺又正值壮年,食量可不得大得惊人么?
李中易知道赵老幺的坏毛病,他也懒得和赵老幺客套,一边自己用膳,一边替赵老幺夹菜添饼,确保这家伙吃好吃饱。
昨晚那么大的风雷暴雨,赵老幺身为水师船队的总指挥,肩上的担子比泰山还重十倍,损失恐怕也已经统计出来了。
这个节骨眼上,即使李中易用脚趾头去思考,也知道赵老幺必定没心思吃早膳。
将军难免阵上亡,瓦罐不离井边破!
功名但在马上取,看似温情脉脉的鼓动大家上进,其实,这背后充斥着浓浓的杀戮和血腥味:一将功成万骨枯!
上帝是公平的,兴一利,必有一弊,万事万物都无法逃脱这个客观规律。
波澜壮阔的大洋,并不仅仅意味着海上贸易或殖民的惊人利润,更有船翻人亡的人间惨剧。
从李中易刻意发展海运以来,他早早的就有了遭遇不测的心理准备。万一帅舰给飓风吹翻了,那也只能怪他运气太坏,倒了血霉,怨不得任何人。
正因为海运的风险巨大,李中易部署此次北上榆关,基于不把所有的苹果都放进一只篮子的风险考虑,安排所部兵马,分为三批乘船北上。
无论哪一批次遭遇天灾,李中易的基业都会元气大伤,但依然留有翻本的机会。除非,他自己把所有的好运气都耗费殆尽,喂了海底的龙王爷。
赵老幺战战兢兢的陪着李中易用过早膳,一直磨到李中易扫荡干净碗里的最后一口粥,放下手里的筷子,他赶忙也跟着起身,垂头丧气的说:“禀主公,昨晚的妖风实在太大了,沉了五条船……”
李中易
-->>(第3/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