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长,以学生之见,恐怕还要防备着萧天应和休哥演戏,明为抽调,实则合而谋我。”
李中易听了刘贺扬的话,不由频频点头,夸赞刘贺扬:“的确是老成谋国之言,洪光不错,很不错。”
论领兵打仗的才能,刘贺扬远不如杨烈,但是,耍心眼子的话,他绝对有一手。
如今的李家军,其实名将的作用,已经比河池乡军时代,弱化了许多。
整个大军,军纪严明,训练有素,武器精良,斥喉营的力量又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的任何一支军队。
不客气的说,大军出征在外,哪怕是想中埋伏,也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难事。
当然了,上帝是公平的,兴一利,必有一弊。
李家军的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除了杨烈这个军事天才之外,其余的重将,大多擅长按部就班的指挥战斗,大兵团的临机指挥能力,明显弱于同时代的知名军阀藩镇。
一支军队的传统个性,和其缔造者的个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李中易的政治经验,异常丰富,见识也不凡,然而,他打的胜仗,大多是按部就班的呆仗。
两军对垒时,哪怕李中易的临阵反应比敌帅慢半拍,因为基层军官团的素质高得惊人,旗鼓金号等联络方式又十分先进,导致部队的调动如臂使指。
往往,敌帅先于李中易找到攻击弱点,却被后知后知觉的李中易赶到了前头,反而被杀得大败。
俗话说的好,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统帅无能累死三军!
问题是,李家军的将领们,除了杨烈这个怪胎之外,大多数都是标准化训练下的产物,习惯的就是按部就班的打仗,打无趣味的胜仗。
准确的说,李家军在李中易的直接指挥下,玩不出太多的新奇花样。简而言之,打赢必胜的仗,能赢的仗,到目前也都赢了;不能赢的仗,也不会掉入伏击的陷阱,逃得出敌人的围攻。
一向和刘贺扬不对付的廖山河,见老刘得
-->>(第6/11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