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逍遥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82章 不是刘邦(第2/5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这是因为,舵工的信息要想传递给帆工,只能靠水手跑过去,口头传达消息。

    李家军的水师,每年都要在黄水洋上,沉没几条大船,船工们的损失,尤其是熟练的舵工损失不小。

    基于此,李中易经过反复的琢磨,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这就要归功于,海盗电影里面船长下令喊话的场景,给了李中易极大的启发。

    经过总结之后,李中易发布了硬性的规定,在舵工、帆工和船长之间,加装竹制的传声扩音筒。

    然而,在恶浪滔天的时候,哪怕是贴着耳朵,也很可能无法听清楚对方的说话。

    为了保命,李中易联想到二战时期的战舰上,在天气状况很糟糕的时候,或是需要无线电静默之际,舰与舰之间的联系,往往需要通过“灯语”联络的事实。

    于是,李中易绞尽脑汁的又琢磨出了一套,利用不同颜色灯笼以及闪灭次数,传递准确消息的方法。

    客观的说,李中易不懂航行,更不懂造船.但是,他超凡的见识,却帮了水师的大忙。

    如今,新造的战船,清一色的多桅帆和侧帆,航行速度明显加快。不仅如此,舱室内,设有专用的传声竹筒。

    靠着这些传声竹筒,船长、舵工和主帆手之间的联系,获得了空前的加强。

    在暴风雨来临之际,船长和帆手之间,也已经可以靠着灯笼的信号指示,尽快作出相应的调整。

    实际上,这些变化只是小修小补而已,帆船靠风力驱动的本质,并没有任何的变化。

    李中易愿意花大量的心思,改进桅杆、船帆,加强信号灯的联系,归根到底,是上次北进榆关之时,在海上沉了好几条船。

    那次大事故,撇开物资、粮食和马匹的损失不提,单单身经百战的老兵、水手、舵工以及帆手,就被淹死了两百多。

    李中易就算是家业再大,也经不起常年累月的这种海上消耗,所以,大船远航的抗波性问题,必须想办法予以解决

-->>(第2/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