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逍遥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51章 南征序幕(第3/5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与此相反,那些杂科及第的人,虽然品级俱为从九品下,可是,他们这几百人都以观政的名义,分配到了三省六部的各个要害实权岗位之上,每半年轮岗位一次。

    在某个衙门里边,尚书或是侍郎,都要靠下级出报告,才能作出决策。真正掌握着各衙门实际庶政处理大权的官员,也就是判官、博士、教授、主簿、管勾这些人。

    别看这些人品级不高,却个个精通庶政,衙门里真正办差的,就是他们了。

    李中易把杂科及第的三百多人,全面撒网式的分配至各个衙门的最底层,一旦这些人全面掌握了各衙门的庶政之后,浮在上面的尚书、侍郎、郎中或是员外郎等人,轻而易举的便可换掉。

    三百多人的官员队伍,密布于各个衙门的最底层之后,直接带来的好处,便是各个衙门处理公务的速度,比此前快了五倍都不止。

    原因其实很简单,李中易把杂科及第的这些人分配进各个衙门之后,又授予了他们专折奏事之权。

    也就是说,这些到各个衙门观政的预备官员们,都有单独给李中易上奏章。

    也正因为观政的预备官员们,有了专折奏事之权,各个衙门之中,一对一被盯死的低级官员们,他们的日子就很难过了。

    其实这个套路,李中易是从雍正皇帝那里顺来的。雍正帝的诸多成就之中,除了秘密建储的制度、摊丁入亩的政策之外,最令李中易欣赏的其实是委派候补官员,紧盯着现任官员。

    一言以蔽之,候补的官员,想要转正,就必须抓住现任官员的把柄,将其参倒之后,才能顺利上位。

    这年月的官场上,只有和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重大事情,官员们才有可能往死里得罪同僚。

    更巧妙的是,李中易暂时没动进士们的奶酪,把他们都送进了翰林学士院里。

    嘿嘿,不是有个不成文的显规则,不入翰林,不得为相么?

    实际上,规矩都是人定的!

    往往是,定规则的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