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以东的地界。却是小石河高悬于北面。
如今又是枯水季节,哪怕是宿将的萧思远,也没有放水或是防备水攻的经验。
契丹人不知道水淹七军的典故,李中易这个三国迷,却不绝对不可能忘却。
至于。李中易安排杨烈主动离开榆关,正面挑战契丹人,目的有三:其一是试探下精锐属珊军的战斗力;其二是吸引住契丹人的注意力,让敌人的主将,无法及时察觉到,周军挖土蓄水的大动作;其三则是考验一下杨烈临阵指挥的能力。
随着李中易的声望日隆,地位益高,很多不是决战性质的小战役,他日益力不从心。
李家军,自从组建以来。中下级军官团的培训机制,日益完善。李中易目前所缺的人才,一共有两大类,一是类似于张良的顶级谋士,一是韩信一般的统军大将。
李中易本不是周臣,地位也异常的尴尬。文臣认为他是骤然崛起的武人勋贵,武将们却嫉妒他的军功卓著。
典型的舅舅不疼,姥姥不爱,中间派一枚!
不过,由于李中易比较知趣。从不胡乱插手别人的势力范围,大家没有你死我活的利益之争,表面上倒也是相安无事。
只不过,短暂的权力平衡。却因为雄主的病倒,即将出现剧烈的再平衡的斗争。
李中易的权力基础,来源于西北灵州军、府州军,以及羽林右卫的强悍军力。
但是,李中易的经济基础,却和这个时代的所有权贵们。有着本质性的不同。
李中易是靠经商和贸易起家的,这个时代的权贵们,包括赵老二在内,无一例外,主要的收益都来源于田间地头。
无农不稳,无商不富,无工不强,这番话即使放在千年之前,也颇有道理。
李中易不搞土地兼并,既避免了和大地主大门阀之间的直接冲突,又通过经商贸易,使他本人富可敌国。
如果,硬要划分阶层,李中易应该属于新军功和商人集团的混合体,这也是
-->>(第4/6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