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逍遥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13章 魏王世子(第3/5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非但不轻视商人,反而觉得全民经商,整个国家才是真正的有前途。

    道理其实非常简单,农耕民族之所以始终逃不过“治乱循环”,核心问题不仅仅是土地兼并,更重要的是,因太平时间过久,膨胀到严重过剩的无地农民,他们的就业问题。

    没错,就是就业问题,这一直是缠绕在历代统治者心目之中,最大的问题。

    在大工业时代之前,小农经济的模式,不可能维持太久,就会因为人口爆炸,权贵们的大肆兼并,再上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导致整个社会体系被冲垮。

    乱世人命不如犬,军阀战乱之后,人口数量锐减,新统治集团挟大胜之威,强迫重新分配土地,从而再次开启“恶循环之门”。

    所谓权贵们的土地兼并,其实是符合人性的理性选择。由于重儒轻商主义盛行,再加上自给自足的封闭式小农经济的束缚,权贵们利用手头的权力,最保值增殖的投资方式,便是囤积土地。

    在各个朝代,由于铜钱、银子等货币数量的严重不足,土地其实一直充当着硬通货的角色。

    太平岁月,一亩上好的水浇地,至少十五贯铜钱。如果是靠近京郊的上好良田,那就更值钱了。

    土地的买卖交易手续,也远不是后世那样的繁琐,而且费用居高难下。这个时代的土地交易,只需要买卖双方事主,到衙门里去备个案,立契之后,加盖大印,略微收一点点手续费,便算是交易成功。

    还有一种土地交易,就更简便了,买卖双方请来里正以及有名望的见证人,便可以立下白契,连给官府的手续费都省掉了。

    由于这个时代计生手段的严重缺失,本质上,李中易是个工业党加商业党。

    只有大兴工业,才有可能解决掉农村大量剩余人口的就业问题。同时,限于时代的束缚,商业这个服务性行业,也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

    基于此,李中易对王中英这个出身大世家大豪门的近系子弟,有着别样的亲近感。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