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易早就打定了主意,他自然不可能当面回绝杨炯转达的无理要求。只是淡淡的说:“吾知道了。”
杨炯也早料到,李中易不可能痛痛快快的答应下来,这种机密的私下勾兑,只要稍微有点政治常识的官僚,都不可能给出准确的回答。
“李相公。范相公命下官转告于您,关键时刻,国事为重!”杨炯临走之前,再次提醒李中易。
李中易都懒得接话,直接吩咐李云潇:“送客!”
李云潇见杨炯站在原地发楞,就板着脸,把手一摆,沉声说:“杨提点,请吧!”
杨炯的本官是:提点五房公事堂后官,类似于内阁的秘书长。实权很大,品级却不高,比李云潇还差了一等。
按照官场的规矩,杨炯如果不是代表范质过来传话,他在李中易的面前,别说让座奉茶了,压根就只有站着回话的资格。
杨炯此行,原本也没有打算获得李中易明确的答复,他只是代表范质,阐明了一个观点:打了胜仗。啥都别说,必须重赏;若是打输了,李中易要想保住身家性命,就必须当议和的替罪羊。
此所谓。儒门官僚集团一直所贯彻的成王败寇逻辑,是也!
等杨炯走了之后,杨烈从帐后转出来,站到李中易的身旁,微笑着说:“老师,范相公不懂军务。未战已心虚。”
李中易从帅椅上站起身子,绕着帐内转了半圈,背着手说:“朝廷四面受敌,局势不妙啊!”
杨烈微微一楞,紧接着,明白了李中易的暗示,先帝驾崩之后,主少国疑,又是腹背受敌之局,范质显然有些乱了阵脚。
文官秉政,固然没有造反的力量,却也存在着,文人固有的致命弊病:不通军事!
遍观两宋和晚明的军事史,文人彻底掌握军权之后,对于军事的外行,一览无遗!
晚明时期的几任辽东督师,除了熊廷弼之外,包括王化贞、杨镐、阎应泰在内,全是瞎指挥的大草包。那位,被满
-->>(第4/9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