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不太可能进行正常的种植生产活动,除非契丹国派出足够多的兵力,囤于榆关之下。
问题是,这个足够多很可能是个无底洞,因为,大周随时随地可以从海上增援榆关,或是沿着白沟西逼幽州。
正因为李中易捏住榆关这个咽喉要地,可谓是打到了契丹国的命门上,所以,契丹人为了毫无阻碍的继续南下抢劫,也必定会倾巢来攻。
问题是,南方的汉人原本就擅长于筑城和守城,契丹人扬短避长,究竟要拿出多少万条人命来填这个无底洞呢,这的确是令人无比头疼的要命问题。
也许是杨炯的这个马屁拍得颇有些诚意,李中易心里多少有些得意,原本契丹国拥有马上优势,因着榆关这个大BUG的存在,其战略性优势倒被抵消掉了很大的一部分。
以大周的国力,要想在榆关和契丹国打长期消耗战,即使傻子也知道,契丹国几乎没有任何胜算。
更重要的是,如今的大周因为李中易征服了西北的党项一族,已经没了连线作战的战略劣势。
反而是契丹国,从此再也难以轻易南下,否则的话,契丹兵马刚出幽州,李家军这边就就出关西进,两线作战的战略困境一目了然矣。
“博约,这谈判事宜急不得,且得磨一段时日了!”李中易说的言之在理,杨炯即使再想马上接回魏王父子,也只能无奈的接受现实。
送走了杨炯之后,李中易回到后院的书房,亲笔写了封信,命心腹家将连夜趁船东去高丽国,务必把书信交到一直驻扎在高丽的厢军水师都指挥使周道中的手上。
周道中是前宰相杨凝式妻族的远房亲戚,柴荣登基不久,杨凝式因病去世,周道中瞬间便倒了靠山,仕途一直非常不顺。
李中易东征高丽的时候,因为需要水师的辅助,便和周道中了结了缘。
等到李中易荣升为参知政事之后,这周道中精明过人,眼看着李中易日益得势,便顺水推舟的靠拢过来,拜在了他的门下。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