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学姐摸着下巴,“当初看报名表的时候我就想说……”
白鸟猛然抬头:“想说什么?”
学姐观察着她脸上紧张的表情,突然笑了,拿过报名表敲了敲她的脑袋:“好像会飞一样。”
她于是明白后排两个女生所言不虚。在那时的白鸟看来,学姐什么都好。人如其声,外头是温润柔软的一层,里面却有坚硬的内核。从采写到排版,什么都会一点;同样是给校报写通讯稿,学姐一出手,仿佛画龙点睛,给人的“感觉”就很不同;对她们这些部员,从不摆架子,有什么说什么,和隔壁部门那些动辄使唤部员跑腿的部长比起来,简直是天差地别。
第一次迎新活动,学姐就说,招新传单可不是骗人的,宣传部从前只做校报,今年要转型,和正经媒体一样做深度报道、做特别企划。总而言之,“大家选择了我们,我们也不会辜负大家的期待。我们要一起,做一本杂志。”学姐说,有兴趣的同学,迎新结束后可以留一下。
白鸟留了下来。
不过那时候她们对如何做深度报道还一无所知,留下来也只是大眼瞪小眼,继续喝杯中所剩无几的奶茶,把吸管咬得吱吱响。学姐说万事开头难,我也只有个初步打算。大家先把书买来,看看好的深度报道怎么写,以后呢我们一周讨论一次,慢慢地总会出结果。
回想起来,那几乎是高中最快乐的一段日子。学姐开的书单,读起来像是小说,起初还知道要找叙述手法、结构安排,读着读着眼里就只剩下故事。学姐还会邀请大学部新闻专业的前辈给她们培训,教她们如何拟采访提纲,怎么推进问题,怎么把握细节,白鸟举手,问前辈写稿有无诀窍,前辈说没有,你往电脑前一坐,跟参禅一样,时候到了,你就悟了。每周开讨论会,大家轮流做会议记录,有一次白鸟顺手把学姐开的玩笑写了上去,还在旁边画了一个q版头像。学姐看到了,说,古人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你倒是很有秉笔直书的精神。然后拿过签字笔,把笔记本封面的“会议记录”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