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全音阶狂潮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二五五章 第二交响曲(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团也连忙帮作曲家证明,杨主任的作品基本就是免费授权的……

    吴总裁倍感欣慰的样子,似乎自己得了多大好处一样真心感谢。

    别急,杨景行也对几位领导有个不情之请或者建议,希望艺术中心和乐团以后能在创作环节上多一些投入,多支持鼓励创作者。杨主任知道身边很多同学同行甚至老师,确实是存在辛苦耕耘后不能得到合理报酬的情况。

    吴总裁大方承认了这方面确实还有欠缺,他也知道国外即便是学生创作的只演出一场的委约作品也往往有数千美元的酬劳……

    简直高层会议了,可是铃声响起幕布升起。会议只能暂停,总裁调整下姿势提议大家先好好欣赏音乐,先鼓鼓掌。

    台上六十四位演奏家这就亮相了,看上去是典型的管弦乐团布局,不过小中大低音提琴组都有精简,然后在第一小小提琴组后面是琵琶组,第二小提琴组后是扬琴组,中提琴和管乐之间是三弦组,二胡夹在了大提琴和低音提琴之间。

    何沛媛坐在三弦组末位的,像大部分演员一样略带微笑看着观众席,不过没怎么看作曲家,大概视线扫过了一下,都办没能看清楚无赖脸上灿烂的笑容。

    主持人精神饱满上台,下半场的开场白有点长,先是简要概述西方音乐史,然后形容词感叹词多一些地骄傲中国音乐史,还说起了当今世界文化交流碰撞或者融汇的格局,最后再请欣赏杨景行第二交响曲,看看中西之间能融汇碰撞出什么样的“浩繁、激荡和秀美、温润”。

    观众席人数可翻了几番呢,而且大多是同事和相识,欢迎指挥的掌声挺热烈了。

    连立新上台依然没什么话说,跟观众致意后就上指挥台,示意乐团准备,提琴组就纷纷架起了弓弦,木管也就位。连立新的个人爱好,喜欢检阅的感觉吧,背对着观众站立不怎么动的时候肯定是在视线扫视乐团,排练的时候有长达一分钟的,不过这会没那么做作,就半分钟吧,观众还是有这点保持观望的耐心的。

    随着指挥的右手猛然提起,在最高点短暂停顿,然后变得非常柔缓地下落,大提琴组先开动起来,沉着的旋律伴随着低音提琴的拨弦,感觉很平常的开头,完全没有先声夺人的感觉。在大提琴组把一段旋律快表达完的时候,木管组加进来点缀了一下,让音乐的感情色彩变得鲜明了一些,多了些灵动和点点欢快,不再显得那么沉稳甚至单调。

    木管稍微活跃了一下后就跟大提琴一起轻柔下去,短暂的安静,然后一直紧盯着指挥的竖琴随着命名开始拨弦,有点奇怪的完全没有歌唱性的音符,不过这种奇怪的感觉在单簧管轻柔地加入后就基本消失了,接着第一小提琴组开始了,几个音符就就让人能觉得旋律挺有歌唱性的。有别具一格的竖琴和柔弱的单簧管衬托着,小提琴的旋律风格也很快明确了,就是简单,简单得让人感觉作曲家在糊弄,但是简单中却显出些肃穆庄重,对业务稍微熟悉点同行都应该能第一时间想起圣咏,想起中世纪。

    中世纪时期器乐还很不成气候,所以这时候台上的大部分演奏家其实都是无所事事的,虽然都做出聚精会神的样子。

    小提琴似乎唱圣咏唱得忘我,连指挥也沉浸在宗教音乐里摆弄自己的肢体,可是突然,连立新醒过来了,果断甩出手势,严阵以待的扬琴组就一起开工了。

    不知道是旋律和声搭配得好还是扬琴本来就跟小提琴很般配,在圣咏中响起的中华民乐的独特代表性音色之一,没让人有突兀的感觉,观众席上的人好像都没有一点不适,但是有意外和惊喜。

    其实何沛媛的担心有点多余,陶萌就算在现场也多半听不出扬琴是用《绽放》里的旋律素材亮相,作曲家还是进行了一些发展变化再组合的,只是情感色彩没多大变化,可能会让熟悉《绽放》的人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

    扬琴响起后,第一小提琴组的十个人两个两个地停手,圣咏逐渐停歇,感觉是把主角让给扬琴,让扬琴用《绽放》的素材作为动机演绎出接下来几个小节越来越鲜明却始终简单的旋律,这里的扬琴的色彩表现其实是很大程度上脱离了传统的,似乎只是把扬琴当成了一种简单的打击乐来用。不过毕竟是交响曲,不能一直简单下去呀,在扬琴的主角地位得到了确定后,铜管开始工作了,定音鼓也开始轻轻敲,然后大提琴组也加入。

    扬琴也就当了八个小节的主角,然后就从谱面消失了,但是音乐上并不会让人觉得突然,一切都顺理成章的感觉,而此时乐曲也就过度了一个新阶段,多声部集体运作,有交响乐团的感觉了。作曲家在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