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全音阶狂潮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四十一章 轰动(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恐怖。”

    李迎珍却说:“陈羽说得也没错。”

    陈羽就继续表扬杨景行:“我觉得你作曲和演奏,都有高贵又亲切的感觉,尤其是演奏,真的!”

    杨景行说:“我觉得你的话听起来是真的高贵又亲切,尤其是亲切。”

    陈羽呵呵。

    吃完饭已经近两点了,陈群冠准备回酒店休息并准备一下,陈羽也要回家,杨景行就和李迎珍回学校。

    李迎珍又跟杨景行商量,要不就让陈群冠以后多演奏他的作品,毕竟音乐做出来就是要给更多的人欣赏。

    杨景行坦白:“如果昕婷她们弹好了,我更有成就感。”

    李迎珍想起来:“陈羽长得也不丑啊,性格也不错,多么成熟。”

    杨景行笑:“她已经是演奏家了,我懒得巴结。”

    李迎珍气愤:“她要你巴结她了?多么热心,才听了几遍,理解比谁都深刻。”

    杨景行斗胆:“我觉得她理解错了。”

    李迎珍长叹一口气,换话题:“你来来回回千万注意安全,我这几天心神不宁的。”

    ……

    回到学校,杨景行就去四零二,门还没打开就有人来惊喜打招呼了。喻昕婷她们来的时候,教室里已经是六七号人,而且并不因为她们的到来而准备离开。

    杨景行一两个小时迎接到许多探访,认识的不认识的走了一批又来一班,四零二前后进来十几二十号人。话题基本上只有一个,就是三零六前天晚上在浦海音乐厅取得的轰动性成功。

    确实是轰动性成功,虽然这个成功的消息只上了几家媒体,还不如一个莫须有的八卦传闻具广泛度,但是对于浦音,对于浦海之春音乐节,对于音乐工作者和乐迷们来说,这种轰动是切切实实,大家都能为之激动喜悦的,因为这种轰动是靠汗水和智慧的艺术结晶换来的。

    当然,对于杨景行而言,作品的成功也不再是靠学校和老师的私心跟偏袒了,所以熟悉不熟悉的同学都表示了祝贺。

    杨景行从同学那里知道,浦音的校报和网站对三零六作了专题报道,赞美之词不像是给在校学生的。

    至少有两个电台的音乐节目提起了三零六,并为她们打了广告。至少还有两家报纸在对音乐节的报道中也对三零六着重介绍,虽然有点跑题偏重美女成分,但是对她们的音乐也是十分肯定的。

    杨景行先看了看同学带来的报纸。没有很大篇幅没有图片,更不是头版头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那都是一些可以忽略的文字,但是对于曾经名不见经传的人来说,上报纸就不算一件小事了。

    杨景行并没有因为报纸没有提起自己而不高兴,并且跟同学保证自己从前天晚上过后就没见到三零六,而且也没多少联系。不过喻昕婷知道三零六的消息,说是这几天要封闭式排演。

    在大家的一致建议支持下,杨景行又看看网站。学校网站的专题报道名字是《我校学生组合“三零六”在浦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首演取得轰动性成功》。

    有人知道报道是出自学校宣传部老师之手,他当晚在现场。不过浦音向来是谦虚的,学校对在校学生甚至老师的各种报道一直是不太舍得夸张的褒义词的,但是这篇文章挺例外。

    文章先是为大家介绍了三零六,还有回忆三零六之前在校内取得的成绩,也是肯定夸赞并且卖关子的语气,然后就是竭力描述当天晚上的情况。

    风采、精湛、灵魂,热情、真挚,动人、陶醉、如痴如醉、鸦雀无声、热烈、经久不息、沸腾、自豪、骄傲……这些词充斥在作者自我陶醉的描述里,似乎错过这个演出简直是一生遗憾。

    文章还提起了作者杨景行,不过没用“天才“这个词,更多地是配合对三零六的描述,说杨景行也是很刻苦的一位学生,而且没提起他的钢琴如何如何。

    果然有人怀疑报道的真实性:“真的有三分钟,有点夸张吧?”

    杨景行点头:“差不多。”

    喻昕婷抱怨:“主持人讨嫌,不然还不止那么久。”

    孔晨荷说:“主要是对比太强烈了,前面一群道士,老掉牙千篇一律的东西谁还喜欢。”

    有根本不认识的人给杨景行提要求:“你等会给齐清诺打个电话,问问她们在干什么。”

    杨景行说:“这时候应该还在排演。”

    有人笑问:“齐清诺怎么说的?有什么感想?”

    杨景行摇头:“不知道,还没问。”

    好些人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