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没敢打。”上河村的村民,在夏文君去农庄巡视的时候,就开始忍不住打听情报。
夏文君给了大家一个准信,“是。过两天就动工。有个码头,不论是行商卖货,还是打零工,都要方便得多。”
如今仙河县生意做得最大的,就是夏文君,她家不仅纸出名,生丝、绢布、红糖、猪毛、猪皮也打出了名气,来采购的商人很多,修建码头,也是方便了夏文君。
当初计划要修建码头的时候,县衙早早的就把风声放出去了,还提高了县城到码头道路两旁的地价,光是卖地,县衙就已经把修建码头的成本,提前赚了回来。
只是夏云林的惰性太强,有家里的事拖着,就一直没开工。夏文君一回来,一点都不带拖延的,看好了日子就直接行动。
仙河县的壮丁们,这两年又是修水渠,又是去修运河的,都是工地老手了,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小小码头,轻松拿捏。
夏文君都不用去现场盯着,简单的意外情况,丁大壮他们都能自行处理,她只需要在县衙坐镇,保证丁大壮他们有事能找到人就行。
她和夏云林面对面坐着,一起处理公务,翻阅完县里上半年财政情况,夏文君就忍不住说道:“这两年仙河县的粮食产量太低了,很多人都去种经济作物去了,也是怪我,开了个不好的头。”
以前县里大部分的土地,不是种水稻小麦就是种麻种豆,现在种桑、种甘蔗、种果树的多了起来。
赚的钱是多了,但抗风险能力低了。
“其实家家户户都挺谨慎的,都是先保障了自家的口粮和税收,余下的土地才种别的。种粮食赚不到多少钱。我们也不能硬逼百姓种粮食,大不了就跟粮商多买些粮食。”
“今年就先买粮来囤吧。明年要是情况不对,还是得做百姓的思想工作,让大家多种粮。”夏文君说道:“等码头修好,家里就多派几队人去买粮。现在这世道,没粮心里不安稳。”
“不说家里的存粮,就你自己都已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