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要做门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三十四节 龙窑和造纸(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不止可以完美的规避风险,还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定约人以年俸三千钱,受田禾、李苗之雇,庸期五年,到齐给付庸资,计万五千钱……”

    “李苗、田禾等诺约:若定约人委实用心,勤勉,则岁给赏赐……”

    “雇佣期内,定约人每日两餐,春夏秋冬各季衣物,由李、田负担……”

    “定约人需遵守国家律法、执行李、田之令,勤勉劳作,无所怨言……”

    …………………………

    张越一口气,就将这个契约的内容念完。

    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众人要和他的家臣田禾、李苗签订契约,接受他们的指挥和命令,认真工作、不畏艰险。

    五年期后给付庸资。

    假如在五年中发生了任何顶撞、忤逆或者其他甲方认为的不好行为,就要扣钱。

    且甲方有权力,指挥和安排他们做任何事情。

    总的来说,这就是一份霸王合约,几乎就是后世的包身工合同的翻版了。

    但众人听完,却都是一脸不可相信和震撼的神色,纷纷哭着拜道:“主公仁德,主公仁德啊!”

    在他们的认知,这种不仅仅可以吃饱肚子,有四季新衣给付,打着灯笼都找不到啊!

    至于什么勤勉、认真啊,这是他们最不缺的东西。

    更不提还有钱拿,而且是一万五千钱!

    若有这笔钱,足够他们在关中安一个小家了!

    于是人人都争先恐后的在这份契书上画押。

    本来,讲道理这种事情是需要通过官府公证,至少要有乡亭的游徼在场,还需要录入文牍进行备案。

    但张越现在时间很紧,就将这个步骤省略了。

    反正,日后这事情可以让李苗和田禾兄弟去办。

    将契书搞定,张越就对田苗吩咐:“月前,我曾命尔等兄弟在甲亭村外山下,挖有水洼,浸泡了竹筒,你去带人将这些竹筒取出来,运回庄子……”

    又对李苗吩咐:“尔带人去山上伐薪,准备烧火……”

    这就是要准备将白纸搞出来了。

    “诺!”两人立刻领命,各自带了十余人去做事。

    等他们离开,张越就带着其余人,在这庄园里游览了一遍,然后就将一条条命令发布下去。

    首先,就是停止望楼的建设,这种东西落后而无用。

    接着,就命人在靠山的地方,挖几个窑洞,准备烧制瓷器。

    有着空间回溯的资料,他知道在两汉之际,中国瓷器烧制技术出现了一个飞跃式的发展,龙窑和馒头窑的雏形都已经出现。

    并在东汉烧制出了第一种青瓷。

    张越打算,先拿龙窑来烧制青瓷,练练技术,然后再点亮瓷器的科技树。

    这可是一个大买卖,做的好了,赚钱恐怕不比盐铁的利润低。

    所以,他很重视。

    不仅仅亲自画了龙窑的结构图——这是他从回溯的东汉瓷窑复原图临摹的。

    这种龙窑还是很原始,没有烟囱,只在尾部有排烟孔排烟。

    但正因为原始,所以没有太多技术含量。

    也正因为是这个结构,所以这种原始龙窑的窑内温度可以达到一千两百度甚至更高。

    有了瓷器,再加上白纸,这个庄园的经济产出就不会少!

    一年赚个几千万跟玩一样!

    既然如此,那庄园的土地作物,就全部以高产的冬小麦为主了。

    这就需要全盘推翻现有的耕作工具和技术,用一套全新的东西。

    所以得等到新丰那边生产出了曲辕犁和耧车,再送一批回来才行。

    将这些事情都逐一吩咐下去,安排好,去山上伐木的李苗就带人回来了。

    在这个时代,关中的森林面积非常大,人们随随便便就可以在山上找到一堆堆的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巨木。

    所以李苗等人几乎没有费太大的气力,就带回了数车各种柴木。

    张越立刻就让人搭起一个灶台,又让人找来了许多石灰,用木桶浸水待用。

    接着便在灶台上,架起一口大釜,在灶台里生起大火,一切都准备就绪,就等着田禾带回竹料,就可以开工了。

    半个时辰后,田禾带着人,赶着几辆牛车,将当日浸泡在水坑里的那些竹筒拉了回来。

    这些竹筒足足有数百根,因为在水坑里浸泡的太久太久,哪怕在取出来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