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要做门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百九十节 迷茫与振奋的人们(第2/4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夫们热血沸腾,脑子里满是‘冲冲冲’。

    其他学派的人,也都是战战兢兢。

    哪怕是赵过这样的官吏,也是只觉得振奋不已!

    汉兴百年,这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奋斗目标和计划的声音!

    而且,这个计划,还不是很难实现。

    或许,小康世界或者太平世界的阶段太高,暂时高不可攀。

    但这个初级目标,却只要认真去做,就能够做到的。

    甚至当代人都能见证成果!

    只是想着此事,赵过心里面就充满了斗志!

    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逝者如斯夫。

    既然生于此世,总该做点什么,留点什么给子孙后代。想到这里,赵过就充满期待的看向长安方向,在心里想着:“张侍中回来后,必定可以有办法解决骊乡的问题!”

    这个侍中官,既敢于在天子和天下面前,立下这样的誓言,他就一定有办法解决骊乡的问题!

    …………………………………………

    与赵过一般,胡建现在也稍微有些迷茫。

    他如今正在新丰县的县狱之中巡视。

    作为执掌新丰司法与刑狱的县尉,胡建上任以来,便埋首于新丰的狱讼中。

    和儒家的官吏,对于狱讼唯恐避之不及不同。

    胡建特别重视狱讼。

    上任以来,不仅仅下令抽调过去的全部案卷,逐一审核,平反了许多冤假错案,释放了数十名被误判、诬陷的百姓,缉捕了三十多个过去靠着保护伞保护的罪犯。

    他还每断一案,就将案件的详细经过和情况,讲解给左右官吏,特别是那些公考后分配到他手下的年轻人听。

    这也是法家的传统了。

    只要有一个法家士子当官,很快就能带出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精通法律和刑讼的中低级官员。

    只要这些人里,能有三五个能成才。

    十年后就能爆出数百甚至上千人的法家官僚组织。

    迅速就能在人数和质量上与儒家取得平衡。

    只是……

    胡建却总感觉有些别扭。

    浑身都有些难受。

    上任这一个多月,差不多两个月。

    他每日加班加点,每月除了休沐日后,一直都在坚持办公。

    写下来的简报,堆起来足足有一尺多高。

    办的案子也有数百件了。

    内心的困惑和疑问,却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特别是当长安传来张侍中要‘建小康,兴太平’后,他内心的困惑和疑虑就更多了。

    他是法家门徒,信奉的是商君、韩非子的学问与道理。

    可现实,却与理想出现了巨大的鸿沟。

    而他又是家传家学,没有师长可以请教,只能自己琢磨。

    这让他很难受。

    “或许,等张侍中回来,我可以向他请教一二……”胡建在心里想着。

    法家弟子向儒家或者黄老学派的人请教,这不算什么耻辱。

    甚至可以算得上是法家的传统了。

    李悝先生在子夏先生门下听讲,随后发动了诸夏的第一次变法。

    商君与尸子为师,随后就辅佐孝公,变法于秦。

    韩非子就更了不起了,作为荀子门徒,他却成为了战国最后一位集大成者的法家思想家。

    汉季的法家代表人物,先帝大臣晁错,也曾师从鸿儒伏生,授以《尚书》。

    以春秋决狱,而与儒家结盟的当代法家巨头,故御史大夫张汤,更是曾求教于董仲舒。

    而在胡建看来,自己的顶头上司,或许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能解答他疑虑的人了。

    ………………………………

    与赵过、胡建的迷茫不同。

    贡禹现在感觉浑身都充满了力量,整个世界在他眼里都已经变得丰富多彩,美妙无比。

    他穿着一双布鞋,走在临渭乡的道路上。

    过往行人与百姓,纷纷向他问好:“贡公子安!”

    贡禹满脸笑容,一一回应着。

    而在他的身前与身后,数百名青壮,正在奋力的挥舞着手里的工具,将乡中各亭的道路整修起来。

    十几个通过公考分配到临渭乡的年轻人,则在督导和指挥着,甚至亲自带领着人民,将道路拓宽、加固。

    以为秋收后的渠道建设做准备。

 

-->>(第2/4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