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者是圣王之光。
哪怕是号称‘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的杨朱学派,也是尊奉这两套典籍为至高学问的。
只是现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故而,儒家毫不客气的将这些经典据为己有,说是自己的专利。
反正,也没有人能抢了。
现在,黄老已衰,法家俯首,墨家濒临灭绝,杂家、名家、阴阳家,不是退化为民间的神棍,就是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谁也可以发出声音,告诉天下人:这些经典,非儒家独有呢?
所以,在当时,执政的黄老学派,对于重建尚书,也是无比热衷。
最终,经过不懈努力,在太宗朝时,国家发现了,在济南还存活了一位曾经学习并且依然记得《尚书》的老先生。
济南人伏生!
可是,这位老先生,是将尚书记在脑子里,靠着记忆强行记住的。
更麻烦的是,他所讲的语言是当世已经很少有人会说的齐国雅语。
太宗皇帝问遍朝野,也只找出了一个人会说这种古老的语言。
于是,就命此人前往济南,跟随伏生学习尚书,并将其记忆的尚书整理出来。
此人的名字叫晁错……
于是,尚书得以重建。
只是,因为种种原因,伏老先生只能记得二十八篇尚书。
剩下的,因为记忆缺失或者遗忘等缘故,再不能得。
只有一些篇章的名字,流传下来。
作为伏生的嫡系传人——欧阳高的父亲欧阳和伯先生,就是伏生的入室弟子。
欧阳高,记得每一篇失传的尚书名字。
《保训》正是失传诸篇之中最重要、最关键,同时也是最让人扼腕叹息的一篇。
因为,这一篇传说是文王临终,训诫武王的篇章!
对于尚书来说,这是一篇承上启下,有着重要意义的篇章。
它的缺失,甚
-->>(第4/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