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要做门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百六十三节 引导舆论(2)(第4/7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来,当然无疑是夷狄不毛之地。

    但是……

    在有些时候,吴国会变成吴子,成为标准的诸夏。

    为什么?

    因为他使用了诸夏的道德观来做事,譬如当初吴国伐楚,打的旗号就是给蔡国主持公道,孔子立刻就变了一副嘴脸,高唱赞歌。

    所以,一时间很多人,特别是那些古文学派影响比较大的士子,都开始犹豫起来。

    开始在心里面去想张越的话和逻辑对不对?

    仔细想想,似乎说得通啊。

    匈奴人欺压西域列国,鱼肉和奴役西域诸国人民。

    匈奴人还不用诗书礼乐之教,以夷狄之俗,父子同庐而住,甚至还实行着臭名昭著的继婚制和人殉。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这都是标准的反派。

    是文明之敌,是大道之敌。

    若确定这个概念,那么王师打匈奴,那就是王者之师,吊民伐罪。

    更何况,西域列国,恐怕也是苦不堪言,被匈奴人奴役、剥削和镇压。

    他们甚至接触不到诗书礼乐之教。

    想想也是可怜啊!

    这怜悯之心一起,自然想法就不一样了。

    这就和后世的西方人一般。

    打叙利亚,当然是一片反对之声。

    但若是打着‘为了叙利亚人民’的旗号,为了爱与正义,与民猪与石油,那很多人就会从反对转为支持。

    其实儒生们也是一样。

    只需要将对西域的经营,从单纯的为了与匈奴人争夺这块战略要地,披上一层‘吊民伐罪,拯救西域于匈奴奴役之中’的旗号。

    自然,民众和舆论的看法,就陡然一变。

    至于汉军在西域到底是解放还是单纯的只是为了击败匈奴而进行的军事行动?

    反正长安的儒生,又没有几个会上前线。

    隔着一万多里,谁知道汉军在前线到底在做什么?



-->>(第4/7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