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轸领着部队节节抵抗,为友军和难民安全退往怒江东岸赢得了六个钟头的时间。最后经过清点,和他一起退入要塞区的官兵只有四千多,其中伤兵多达一千二百余。
和36师一样,66军也接到了退守怒江南岸的命令。作为第11集团军的当家人,副司令长官宋希濂在给第66军军部的电报里相当直接:立刻退守惠通桥南岸,如有遗误战机者,严惩不贷!
张轸倒是没想着发个电报再争取一下,他知道,就现在这么个局面,上峰肯定不愿意冒险把主力押在龙陵一线。理由很简单,万一战事不利,部队连退守怒江东岸的机会都不会有,届时日军势必会沿滇缅公路长驱直入,甚至兵逼昆明,沿着川滇公路北上,危及整个大后方的安全。部队集结完毕,老张亲自扶起一个伤员,领着弟兄们开始往惠通桥转进。
友军陆陆续续撤离以后,边防二旅扩编的事也有了眉目。经过刘福贵反复甄别,总算在溃兵里搜罗到近七百“可造之材”,其中步兵有五百多人,此外还有一百五十来个炮兵和十来个医护兵。
连年大旱,招兵算不得太困难。把大旗往灾民面前一竖,即使知道马上就会被送往战场,依旧会有大批饥民主动在招兵名册上按下手印。可是炮灰(步兵)易得,特种兵却是可遇不可求的宝贝,靠自家培养,费时费钱不说,还得看手下人是不是那块料。久而久之,各家都把挖墙脚当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
七百老兵,无疑是一笔横财,几乎所有部队长都打来电话,无一例外的闹着要补充兵。
炮兵指挥官黎原宏的胃口最大,所有伺候过大炮的兵他都想收入麾下。不算九二步兵炮和迫击炮,旅里现在拥有山野炮、榴弹炮和战防炮七十余门。虽然老黎自去年走马上任时起就天天培养新人,可手下能派上用场的炮兵组依旧缺的厉害。前一阵子,大批伤员自缅甸后送,他就悄悄挖过墙角,算上今天这批,旅至少不会有炮闲着没人使唤了。
步兵那头倒是有自知之明,每个营张嘴要的人
-->>(第1/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