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抗日之超级壮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百三十五章 战争年代的小人物(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家送些嚼裹。

    好容易熬到秋播,老天爷还算赏脸,不说风调雨顺,可是总能让人有个盼头。这眼瞅着还有半个月能夏收,多少人家指着地里的庄稼吃顿舒心饭,没成想到却来了鬼子。有那狠心的家主,含着眼泪从地里掰回一袋袋玉蜀黍(玉米),或是直接把那没熟透的麦子割回家,或是炒熟或是烘干。往身上一背,就是一家人在外的依靠。

    离渡口近的等着坐船,心急怕死的在腰里拴上两个葫芦就跳下了河,祖宗传下的羊皮筏子更是派上了大用场,多少人家都是靠着这个宝贝过的黄河。

    南岸这些老总们比山里那些壮实的多,可是脾气也大,不论老幼都得去渑池县的西阳坡(村),男脱衣、女搜身,没有乡邻作保的单身汉子都被索在一边蹲着。住哪里、爹娘是谁、保长是谁,听口音、看老茧,挨个检查脚趾头,稍有不对就是五花大绑。逮出来的不仅有各个队伍上的逃兵,甚至还有汉奸和日本人的坐探。

    等登记完身份,每人都领到一个小本本,然后凭着这个宝贝去村头的舍饭场喝碗米汤。那饭里都是老陈米,老人和孩子能摊上两碗,可壮劳力要再添点就得帮着干活,要么是去修大堤、要么是平整道路,洋学堂里先生说这叫不劳动者不得食。

    干上两天以后,每人可以领到十五斤杂合面,东西不多,却也足够一家子人三天的嚼裹。有亲的投亲,没着落的由保长领着分到各家各户。曹司令贴了告示,五户联保一家!就是命令每五户当地人就得保一户难民,要有吃有住,还不准叫难民们住在牛棚草舍里,粮食最差也得给玉蜀黍,连高粱都不成。

    这陕州的百姓也大气,每家都拿出一斗粮食,匀到每户难民头上就是将近200斤。头上有瓦、嘴里有粮,虽然是离乡背井,却也觉得日子有了希望。

    房东们说,陕州是块福地,洛阳和运城那边干的冒了烟,这里却依旧风调雨顺,今年头刚露出些旱像,曹司令立刻设坛烧符、发动五行雷,当天龙王爷就来布了雨。

    庄户人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