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抗日之超级壮丁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百九十一章 参谋长的发情期(第2/3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队伍开销颇大,人吃马嚼、赈济灾民、支援友军和补助弟兄们家用,杂七杂八都刨出去,库里的陈粮依旧高达两亿一千万斤。

    粮食不是食盐,不可能在库里摆上几年都不坏,再说了,家里的库房容量也有限。在确认能有大批夏粮入库后,曹二宝让人在洛阳、西安、咸阳、宝鸡等地开设了十几家粮店,借着陇海铁路的便利,以低价大肆销售去年的库存。陕州周边的老百姓也得了大优惠,一斤新玉米可以向保安旅换回一斤半陈粮,如果是用新小麦换,一斤可以换四斤。

    反正陈粮只是口味不太好,再多摆上一两个月也照样能吃。为了增加换购量,曹二宝还搞了激励机制,本地人家一次换购三百斤的可以赠送一斤盐,每天来换粮食的人都排出了长队。

    赵诚并不反对曹二宝处理陈粮的做法,俗话说藏富于民比藏富于库好,粮食在老百姓的家里,损耗肯定比存在农场库里小的多,而且家里存有足够的粮食,民心也就安定了。在陕州、洛阳那种准前线,民心有时候比几千人马都重要。

    往东川的物资输送就没停下来过,武器弹药、民生物资,甚至还有帆布军装和胶底鞋这种奢侈装备。赵诚还是一个想法,东川这边看着兵工厂和滇缅公路,装备家当够用就成。

    盘县那边也发来电报,说是基地准备进一步扩建。盘县那边多是山地,而且不少地方还是光秃秃的石头山,稍微平坦些的地方都被老百姓变成了粮田。现在家里弟兄多,搞训练根本展不开,李有财准备铲平两个小山头修建训练场地。住处也成问题,现在夜里的岗哨加上巡逻队足有四百多人,就是因为没地方睡觉。按照计算,至少得把营房扩建四分之一才能满足需要。

    李有财那头报上来的工程预算是十二万大洋,有些偏低,赵诚估计他们是打算让部队自己动手,石头、木料什么的都在当地解决。节省开支是好事情,可要影响到部队训练就不好了。

    涉及到钱的问题,犹太人最有发言权,赵诚直接把文件批给了秘书处。要求很简单,

-->>(第2/3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