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开国县侯三个等级。能够得授亲王者,唯太上皇诸昆弟,沈克封楚王,沈宏封越王,沈恪封卫王,沈伊封郑王,另有壮夭、二人各追封韩、宋,俱由嗣子袭之,仪同郡王。
诸亲王、嗣王食禄而无分邑,居中而不就国,虚劳荣享,概不系职。换言之一旦晋升为亲王,便为各脉始祖,可以尊荣养之,但不再涉于军政朝务。
到了下一代,沈氏族人就多了起来,单单沈哲子这一代堂兄弟便有十二人之多,而且几个老家伙都还年富力强,能生能养。宗法定例,年不及十六岁者概不授爵,沈克一子、沈宏两子俱在此列,但就算是这样,仍然授出郡王十人,卫王沈恪、郑王沈伊各一子超规授爵。
另外还有宗亲中确有勋功积累者,得授郡王三人。除诸王正爵以外,各王亦可表奏台省、宗正,请立王世子,王世子仪同郡王而无禄。诸王代袭而降,五代除爵,唯亲王守嗣一人,承王礼而不称王号。
应该说,这一套王爵宗法传承对于宗室的限制还是蛮大的。单单亲王不就国、不干政,便废了一多半宗室的拱庇之能。
晋世宗王祸国是一方面,但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皇帝一家若只成纯粹的孤家寡人在当下这个世道而言也是不乏隐患的。
比如皇帝陛下自己便还需要诸兄弟担负一部分内外事务,所以干脆将沈牧、沈云几人压了一压,沈牧授为勃海王,沈云授为汝南王,沈劲则襄城王,也是给他们主要任事几人留下一个进步空间,未来年高功大,再拔授一级,便可归洛荣养。
至于其他沈氏族人,便不依爵级而授以公爵,怪只怪宗族太庞大,一旦依次,沈氏族内诸亲凑出百十个公爵是不难的。哪怕不给予封邑仅仅只是食禄,这也是一个颇为庞大的数字,索性直降县侯,降袭三代即止。
当然,这些族人中若真有任事之劳、建业之功,那也可以不接受这宗眷封授,而是以勋功得授更高的爵位。
宗亲之外,尚有姻亲,而姻亲若只凭眷得爵,最高止于县侯一级
-->>(第3/5页)(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